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
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nt-garde)很接近。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
考虑到纪录片的特点,以及纪录片对拍摄过程的较高要求,在纪录片的拍摄角度选择中,应有所侧重。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角度有正常视角、仰拍、俯拍以及特写等多种角度和方式。结合纪录片的拍摄经验,纪录片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中,不但要体现出拍摄内容的真实性,还要保证所用镜头能够体现出一种平实的感觉,给观众以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不是那种镜头频繁变换的虚幻感觉。基于这一认识,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合理选择拍摄角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选择好了拍摄角度,才能保证纪录片的拍摄取得积极效果。
企业纪录片不同于形象宣传片、产品宣传片,企业纪录片重在真实,企业宣传片往往以介绍公司宣传公司为主,企业对它充满了敢情,受众却不一定能品出太多滋味,况且在信息量庞大的当今社会,很多雷同的企业宣传片让人看得昏昏欲睡。企业纪录片却是一个别致的存在,在***真事的环境下,创造出故事趣味,一些感动瞬间和惊险画面,看得让人心潮澎湃,让人不知觉产生联动,受众也会有深远的记忆,甚至会铭记一生。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