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生态改善,着力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即将生计改善和生态改善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 水土保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宏观上一个***,微观上一个县一个局部都证明了这一点,***成立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由试验、示范、推广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植被修复
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场内外道路建设,施工生活营地建设、大坝开挖等施工活动影响,原地貌植被将遭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占压、***。为了控制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石化景观的异化趋势[3],根本的途径是确保绿色。因此,除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外,龙滩、瀑布沟等水电站主动采取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选择符合区域生态及景观特点的当地适生种类进行植被***和修复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在水电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发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作用。新时期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总结已有的生态修复经验,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中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比例。同时,向国内外各行业推广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经验。
今后规划待建的水电工程所在地多为高寒和干热河谷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可以考虑在已有的表层种植土保护、消落带治理、高陡边坡治理、植被修复等实践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索高寒区域生态修复、干热河谷区域生态修复研究和试验工作,并加强前期的调查、勘测和规划工作,为今后水电开发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方案中常见的问题:
一是对自然概况中的项目区地貌类型与土壤类型情况描述不具体,经常采用县域资料,随意扩大范围,导致难以判定建设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
二是对气候类型与主要气象要素泛泛而谈,缺失蒸发量或干旱指数数据;
三是对林草植被类型与覆盖率表述缺失主要植被类型和建群种及覆盖率等数据资料;
四是对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的表述,数据来源依据不充分、不规范;
五是对涉及水土保持敏感区情况,缺失与自然保护区的相对位置、涉及的区域等,缺失核(批)准文件等行政许可手续。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