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
水电工程建设涉及道路修建、场地平整、取土采料、大坝基础和岸坡开挖、弃土弃渣堆放、安置等项目,具有土石方量大、占地范围广、施工周期长、弃渣量多、点线布置等特点,建设过程会占压植被,增加植被后期***难度,且对土地资源形成一定损失,终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传统上,我国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一般优先满足主体工程的要求,对不稳定边坡、堆体、场地等扰动区多采用工程治理措施,这导致土壤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修复的目标不能有效落实。为满足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需要在传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对水电工程施工扰动区域和周边生态脆弱区域从生态优先的角度进行系统考虑。因此,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交汇融合被提上议程进行研究,并逐步应用于工程实践。
	
 
 
植被修复
	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场内外道路建设,施工生活营地建设、大坝开挖等施工活动影响,原地貌植被将遭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占压、***。为了控制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石化景观的异化趋势[3],根本的途径是确保绿色。因此,除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外,龙滩、瀑布沟等水电站主动采取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选择符合区域生态及景观特点的当地适生种类进行植被***和修复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在水电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发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作用。新时期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总结已有的生态修复经验,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中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比例。同时,向国内外各行业推广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经验。
	今后规划待建的水电工程所在地多为高寒和干热河谷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可以考虑在已有的表层种植土保护、消落带治理、高陡边坡治理、植被修复等实践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索高寒区域生态修复、干热河谷区域生态修复研究和试验工作,并加强前期的调查、勘测和规划工作,为今后水电开发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