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抛光电镀在线咨询
作者:汉铭表面处理2020/10/23 3:00:51






模具表面的电镀技术介绍

电镀技术是一种用电化学方法在基体(金属或非金属)表面沉积金属或金属化处理的技术。它能使均匀溶解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有序地在溶液(即镀液)中和基体表面接触获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并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宏观金属层——镀层。

电镀技术包括了技术原理、结合和镀覆工艺、镀液和设备等基本要素。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史,现代的电镀技术已是一类综合应用了当代科学技术成就、十分重要的表面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宽广、深入的应用领域。






基于模具零件电镀缺陷产生机理的分析,模具零件良好的表面状态可提高电镀质量,为获得良好的电镀效果,提升模具量产过程的稳定性,主机厂需制定模具零件电镀流程标准用于规范电镀前后的检查与维护方式。

在进行电镀前,模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模具零件间的研合率应达到模具设计的型面间隙要求(型面90%以上,强压区域100%)。

研合率是冲压件成形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对制件的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电镀前需确认研合率是否符合要求,如图6所示。针对研合不足区域,根据模具零件型面的设计要求,结合制件的拉深质量,持续研磨凸、凹模型面间隙。







模具零件电镀原理

镀铬是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固体表面上沉积一层金属铬的过程,电解液为铬酸溶液,模具零件为阴极,在特定的电压和电流密度的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产生氧气,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从而析出铬并附着在模具零件表面。

某车型后侧门内板压边圈结构,材质为GM246,质量6.4×103kg,其筋条厚度分别为30、40mm,符合模具筋条≥30mm的技术规范。为改善钣金拉伤缺陷,对其进行电镀处理以提升模具零件的硬度与降低型面粗糙度。跟踪模具零件电镀后的生产状态发现,经约1200冲次后钣金表面出现多条可视的拉伤,检查压边圈发现其表面也存在多处长度为45~100mm的细密裂纹(见图4(b)),且模具零件裂纹与钣金拉伤处完全吻合。因此,如何规避电镀后模具零件表面出现裂纹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剖析模具零件电镀开裂的失效机理,联合铸造厂、模具厂及模具镀铬厂家三方,分别从模具结构强度、模具铸件质量、模具热处理工艺及模具电镀过程氢脆现象的控制等维度进行分析。






商户名称:宣城汉铭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