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国内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药用。白芷性温,是祛,生机的良药,而旋覆花常用于阴虚劳嗽,与白芷的药性不同,二者不可同服也仅仅只是因为会降低。 白芷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杭白芷(变种)(中药志)川白芷(药材名)该种与白芷的植物形态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米。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栽培于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区,为常用中药,主产四川、浙江、销全国并出口。各地栽培的川白芷或杭白芷的种子多引自四川或杭州。
祁白芷(变种)(河北) 禹白芷(河南)该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一致。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祁白芷主产河北安国,禹白芷主产河南长葛、禹县。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功效参见杭白芷。
药用价值:
来源
该品为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http://img3.dns4.cn/pic/310629/p17/20200330161815_8842_zs_sy.jpg)
加工时剪去残茎基,除去须根,按大、中、小分别暴晒,日晒夜收,昼摊夜堆,反复晒至全干即为成品药材。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白芷含淀粉量较高,很不易干燥。收获后或加工过程中如遇阴雨天气,鲜根或晒软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烂。熏时将白芷置密闭的室或箱的架子上,点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100kg白芷用硫磺500g。熏1-3天后再晒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断烟,常取样检查,把根切开涂上碘酒,若蓝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则须继续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