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由来
节约淡水资源。目前我国城市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地面被水泥、沥青、地面砖等覆盖,渗水能力丧失;城市对雨水采取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城市建设的不合理造成一方面易涝点多,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从城外调水。国外经验不宜照搬,但也能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结合国情制订“中国特色”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补充地下水,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财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外延
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要义,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关键是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在技术层面上,我们看到的LLD的技术导则叫《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其实我是不想签字的。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现在,要尊重城市已有的山水格局,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池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了***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的手段逐步修复。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福建城市比较多丘陵、山脉,城市水系发达,因此疏通河道尤为重要。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为什么要搞海绵城市?
在技术层面上,我们看到的LLD的技术导则叫《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其实我是不想签字的。海绵城市是***对于城市功能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作为一个科学性的学术导则和技术规范,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严谨性?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我觉得LID可以反映这个文件的一些主要的内容。因此,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地区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其推进当地海绵模式是逐步完善与提高,并提升城市应对极端灾害的预警预报以及应急响应能力等。比如你说水敏感城市,我就很难接受1,难道还有不敏感城市吗?回到我的哲学观点,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要降到的程度,这就是LID,我可以接受。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