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热分解、电极材料熔化、汽化热膨胀
极间介质一旦被电离、击穿,形成放电通道后,脉冲电源使通道间的电子高速奔向正极,正离子奔向负极。电能变成动能,动能通过碰撞又转变为热能。于是在通道内正极和负极表面分别成为瞬时热源,达到很高的温度。通道高温将工作液介质汽化,进而热裂分解汽化。这些汽化后的工作液和金属蒸汽,瞬间体积猛增,在放电间隙内成为气泡,迅速热膨胀并具有爆裂的特性。观察电火花加工过程,可以看到放电间隙间冒出气泡,工作液逐渐变黑,并听到轻微而清脆的爆裂声。电火花加工主要靠热膨胀和局部微爆裂,使熔化、汽化了的电极材料抛出蚀除。
极材料的抛出
通道和正负极表面放电点瞬时高温使工作液汽化和金属材料熔化、汽化,热膨胀产生很高的瞬时压力。通道中心的压力较高,使汽化了的气体不断向外膨胀,压力高处的熔融金属液体和蒸汽,就被排挤、抛出而进入工作液中。由于表面张力和内聚力的作用,使抛出的材料具有较小的表面积,冷凝时凝聚成细小的圆球颗粒。
熔化和汽化了的金属在抛离电极表面时,向四处飞溅,除绝大部分抛入工作液中并收缩成小颗粒外,还有一小部分飞溅、镀覆、吸附在对面的电极表面上。这种互相飞溅、镀覆以及吸附的现象,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用来减少或补偿工具电极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
实际上,金属材料的蚀除、抛出过程比较复杂的,目前,人们对这一复杂的机理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中。
电火花加工的镜面效果与加工面积、形状、深度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电火花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主要取决于单个脉冲能量,通过降低单个脉冲的火花放电能量可产生表面粗糙度值低的反光表面,但这时的镜面加工于小面积加工。随着加工面积的增大,电极和工件之间的寄生电容相应增大,当单个小能量放电脉冲作用于两极之间时,并不能引起两极间的火花放电,此时的间隙电压升高很慢,脉冲能量被储存于寄生电容中,只有当多个放电脉冲到来,寄生电容中储存了足够多的能量后,间隙电压逐渐升高到击穿电压,才引起火花放电,但此时的放电能量相当于多个放电脉冲能量的叠加,产生的放电蚀坑深度将大大增加,表面粗糙度值变大,加工表面便失去镜面效果。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