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锻压
是在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锻压。提高温度能改善金属的塑性,有利于提高工件的内在质量,使之不易开裂。高温度还能减小金属的变形抗力,降低所需锻压机械的吨位。但热锻压工序多,工件精度差,表面不光洁,锻件容易产生氧化、脱碳和烧损。当加工工件大、厚,材料强度高、塑性低时(如特厚板的滚弯、高碳钢棒的拔长等),都采用热锻压。当金属(如铅、锡、锌、铜、铝等)有足够的塑性和变形量不大(如在大多数冲压加工中)时,或变形总量大而所用的锻压工艺(如挤压、径向锻造等)有利于金属的塑性变形时,常不采用热锻压,而改用冷锻压。为使一次加热完成尽量多的锻压工作量,热锻压的始锻温度与终锻温度间的温度区间应尽可能大。但始锻温度过高会引起金属晶粒生长过大而形成过热现象,会降低锻压件质量。温度接近金属熔点时则会发生晶间低熔点物质熔化和晶间氧化,形成过烧。过烧的坯料在锻压时往往碎裂。一般采用的热锻压温度为:碳素钢800~1250℃;合金结构钢850~1150℃;高速钢900~1100℃;常用的铝合金 380~500℃;钛合金850~1000℃;黄铜700~900℃。
锻件工艺规程主要的类型:
类型工艺规程。它是为具有相同或相近条件(如材料,基本工艺流程、形状),但因某些要素不同(如尺寸)而导致个别工艺参数不同的锻件所编写的工艺规程。这类 文件中的工艺流程和基本工作内容,应与专用工艺规程相同,但用于不同图号的锻件时, 某些工艺参数或工序件尺寸则有不同,如形状相同、尺寸不同的不锈钢环形锻件的锻造工艺规程就属于此类规程。
锻前毛坯加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设计加热工序时,除选定加热温度、速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外,还应根据炉子特性、材料加热适应性和锻件的重要程度,确定装炉量和装炉方式以及保持炉中清洁度措施、控温精度、保护方式、重复加热(回炉)的次数和温度等。
(2)冷却规范主要应根据材料特性确定,其次,还应考虑锻件的形状和尺寸及车间坏境的影响。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