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运输车的行走部分为单组履带和多组履带两种。单组履带,主要应用于坦克以及在软土地面上进行作业的挖掘机及起重机等设备,此类车辆对于通过性的要求相对潮间带地面的要求要低许多,但是在工程机械趋于重型化之后,单组履带亦不能满足其作业要求,主要原因如下:
1)在履带接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车辆自重的增加不能保证车辆的通过性;
2)在单组履带基础上增加履带长度,果园履带运输车,对于减小接地比压没有帮助,而且履带如果过长,将导致转向困难及运输困难;
3)单组履带行走装置在特殊用途地面上通过性易受到限制。履带式潮间带运输车工作于潮间带地面,其相对于挖掘机、坦克等履带式车辆,潮间带运输车履带行走装置要求具有更小的接地比压,同时车辆的结构不能过于庞大,因此选择多组履带的履带行走装置。多履带行走装置采用两组或两组以上履带,如大型履带拖拉机,采用前后各一组履带。
多履带行走装置能够提高履带运输车的承载和作业范围(如湿软地面等),有效减小接地比压,能够增强了其通过性以及作业效率。本文研究的履带式潮间带运输车,主要用于潮间带地面运输重型风电设施,履带运输车,所以选择多组履带。多组履带有不同的布置形式,如三一重工的 SYTY90 履带式潮间带运输车,两组履带对称分布在潮间带车辆两侧,加大了履带的接地面积,且是在不改变履带长度的同时,增加了履带与工作地面的接触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小接地比压,保证该履带潮间带车辆的潮间带地面通过性。
履带运输车除了要具有山地行驶能力外,还需要在高载重情况下工作,因此对其总体设计应要求具有合理的布局和结构紧凑。在动力性方面应保证其有足够的驱动力以获得较好的加速、爬坡与越障性能,同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极为重要。由于整车尺寸相对较小,履带底盘的尺寸也有限,因此在山区丘陵地带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比大中型履带车辆易侧翻,提高其各种负荷下的抗侧翻性能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设计要求,为提高履带运输车的抗侧翻性能,对整车的总体布置采取一下几点设计原则:
(1)采用精简化的行走系设计,行走系由整体式橡胶履带、驱动轮、支重轮、张紧轮和张紧机构组成。橡胶履带自重轻,行驶时履带上方下垂量较小,可不配托带轮。因设计速度低,仅运载货物,履带式农用运输车,设计时可省去大中型履带车辆所必须的悬架装置,以减轻整车质量,利于抗侧滑和侧翻。
(2)采用超低速齿轮式传动系设计,由两轴式变速器配合***齿轮主减速器,使履带运输车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和超低转速输出性能,有利于提高通过性,也有利于提高抗侧翻能力。
(3)为使整车质量分布均匀合理,适于在山地起伏不平的复杂路面上行驶、提高抗侧翻性能,必须兼顾运输车的离地高度和整车位置。底盘车架采用H型结构,将发动机和变速器置于近驱动轮方位,即车架后方的同一平台。主减速器壳体固定在车架上并置于发动机和变速器的下方。发动机通过带传动将动力传递给变速器,变速器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将动力传递给主减速器***齿轮,再通过常啮合转向离合器,将动力传到半轴和履带驱动轮,实现履带运输车的行驶。运输物品的车厢位于车架中前位,使满载时运输车的前、后配重更为均匀,有利于提高抗侧翻性能。
履带运输车下部钢结构的受力分析
履带运输车主要用于驮运或牵引重物,工作时主要分为直行、爬坡、转弯等情形。由于其作业时只能单独驮运重物或牵引重物两者不能同时进行;此外,在驮运重物爬坡的情况下也不允许转弯。因此,确定负载爬坡、牵引爬坡和单边转弯等3种工况为履带运输车的极限工况。同时,履带运输车驮运重物时要求重物的保持在安全半径内,安全半径可根据刚性双履带行走装置倾翻边界线确定,钢制履带运输车,并考虑不小于15的安全系数。
该履带运输车行驶时,下部钢结构受到的载荷包括下部钢结构自重G1,履带运输车其他零部件(如履带板Gx、驱动轮Ga、张紧轮Ga等行走装置以及举升平台G2发动机Gx等)的重力G2,举升重物的重力G3或牵引重物的牵引力F,驱动装置作用在履带架上的驱动力F(转弯时驱动力用F3表示),履带张紧力F6以及行驶阻力等。
其中,行驶阻力主要包括:支重轮沿履带板滚动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和支重轮轴颈中的摩擦阻力、横向摩擦阻力(转弯行驶时考虑)、行驶风阻力,以及履带板与地面间的土壤阻力、驱动轮轴和导向轮轴与轴套间的摩擦阻力、履带链在绕上及绕出驱动轮和导向轮时履带销中的摩擦所造成的摩擦阻力等。在计算行驶阻力时,主要考虑摩擦阻力、风阻力、转弯行驶的横向摩擦阻力等,其他的阻力较小,暂不考虑。直行爬坡和转弯时摩擦阻力分别用F2和F表示;风阻力用F表示。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