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冷凝水收购设备运行全过程中出現的难题:1.余热回收收回。它不只包含冷凝水和乏汽的收回,并且还包含,暖空气,化工气体和固态含发热量的收回。收回的方式 各种各样,文中只谈起蒸汽、液体水的热量收回难题。2.冷凝水收回。也叫冷凝水收回。因为冷凝水常处在饱和,一般水泵因气蚀难题没法立即输送,必须采用必需的***技能方式才能进行输送。3.乏汽收回有时候称余汽收回。说白了乏汽是在加工工艺中排出来的没法立即应用的底压废汽,也将会是来源于于冷凝水的闪蒸汽。说白了闪蒸汽就是冷凝水(常处在饱和状态态)节约缓解压力时提取的蒸汽。乏汽也将会是原材料枯燥乏味蒸发系统进程产生的汽-气化合物。而是要根据冷凝水参数,回收的现场条件等影响要素提出较为合理有用的冷凝水回收系统,然后到达系统节能的目的,而且要考虑经济性。乏汽的收回,一般都选用水消化吸收法,但产生出的开水常无从能用,这就是“熵产能过剩”这一普遍现象的难题。
冷凝水的回收,就是对蒸汽冷凝水的热量和水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其效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节约锅炉燃料。2 节约工业用水。冷凝水一般可以直接作为锅炉补给水,可以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经处理后的水仍可有效利用。3 节约锅炉给水处理费用。由于冷凝水可直接用于锅炉给水,因此可节约这部分水的软化处理费用。4 因燃料燃烧量的减少可减轻大气污染,热量的回收可减少锅炉的燃料耗量,也就减少了和的排放量。同时,消除了因排放冷凝水而产生的热气,改善了工作环境。5 提高锅炉实际热效率。4、凝结水作为锅炉补给水,TDS含量较低,减少了锅炉排污次数,减少了排污带走的热损失。由于冷凝水的利用,使锅炉给水温度上升,节省燃料,使锅炉实际热效率提高,充分发挥了锅炉的潜力。
蒸汽冷凝水回收设备有以下几个特点:1、节能降耗,减少运转成本,冷凝水收回设备减少闪蒸汽及输水漏气,使冷凝水及能源充沛收回再利用,提高了锅炉给水温度,减少水处理设备***和运转费用;选用变频/技能,大大减少机器的运转电费;2、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不同工况机电一体设计,选用高感度液位传感器操控,双泵且能自动切换,构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自动化操控,可实现自动补水,确保设备在高温、潮湿等恶劣情况下,牢靠及稳定的自动运转;3、节能环保,提高环境质量蒸汽冷凝水收回设备的使用,减少了二次蒸汽排放的热污染和噪声污染,减轻了环境污染;同时改进了水况,确保输水晓畅;所以传统的冷凝水掺入了未经处理的冷水,使水质恶化还要重新进行水处理。4、防汽蚀,设备及管道使用寿命更长,同时确保水质设备彻底密闭,杜绝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水溶腐蚀性气体对冷凝水的污染,铲除了氧腐蚀坚持冷凝水水质良好,延长了设备及管路的使用寿命。
密闭式冷凝水回收装置:密闭式冷凝水回收装置即用汽设备排放的冷凝水经架空或地沟管道集中回到密闭集中水罐中,然后利用高温冷凝水综合回收装置将100℃以上的软化水直接输入锅炉,组成一个从供汽到回收的密闭循环系统,该系统是目前冷凝水回收的较好方式。在日本普遍采用此种冷凝水回收装置。而热静力型的蒸汽凝液回收是应用了蒸汽以及凝结水的温度差来停止工作的,它应用了蒸汽压力差的物理学,能更好地让加热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的情况。
密闭式冷凝水回收装置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2.1 泵直接送冷凝水进锅炉回收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饱和蒸汽从锅炉送至蒸汽间接加热设备中,放热后产生的饱和状态的冷凝水经疏水器靠蒸汽压力压入架空或埋地回水管线中,经管线汇总到集中罐。根据设备用汽压力,冷凝水排量,用调压控制阀来标定集水罐压力,使其。饱和状态的冷凝水在集水罐内充满到高水位时,高温冷凝水综合回收装置就自动起动将水泵入锅炉。当集中罐内的水位抽到低水位时,回收装置自动停止运行。如锅炉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而不需补水时,通过锅炉水液面控制仪控制回收装置将水自动泵送回软水箱。按冷凝水回收主要用途来分:假如用汽设备常用蒸汽是本公司的加热炉***转化成,将冷凝水立即打回加热炉或加热炉除氧器前的储水箱是较普遍的冷凝水回收方式。
2.2 高低压力回收系统,工作原理与种密闭式回收系统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高压用汽设备及低压用汽设备分别安装两套回收系统。
2.3 高温冷凝水综合回收装置,密闭式蒸汽冷凝水回收方式是回收100℃以上的饱和水,一般离心泵在输送饱和状态的热水时要产生气蚀,使泵不能正常工作,严重的气蚀会损坏泵叶轮造成事故。我们根据离心泵性能表(见表1)可知,一般离心泵只能吸75℃以下过冷水,如水温超过80℃,就要在泵入口处增加正压头以防气蚀。要泵送100℃~120℃的饱和热水,需要在泵入口处增加6.0m~17.5m的正压水头。为解决这一问题,冷凝水回收装置把喷射泵和离心水泵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防气蚀问题,这种泵与其他部件组合称为高温冷凝水综合回收装置。但是系统占地面积大,所得的经济效益差、对环境污染较大,且由于冷凝水直接与大气接触,冷凝水中的溶氧浓度提高,易产生设备腐蚀。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