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香、***传入中土,香炉,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缭绕的迷人意境。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法器的种类非常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等各自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法器,也会因为制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时代的差异,马上寺香炉,而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如果以法器的用途来分类,一般约略可以分为庄严道场的佛具、供养佛菩萨的法器、梵呗法器、置物用的法器等六种。
(1)庄严道场的佛具,如:幡、天盖、伞盖、宝幢等。
(2)供养佛菩萨的法器,例如香花、香炉、灯笼、净瓶、衣(祴)等可用作日常勤行供养之器具。
(3)梵呗赞诵的法器,例如钟、鼓、磬、木鱼、云板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之敲鸣用,或于唱诵、法会、仪式中领众之用。
(4)置物用的法具,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戒体箱等,可收藏或装置有关习道之器具者。
(5)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指古代大乘比丘生活中必需之物,如:钵、锡杖、如意、尘尾、拂子、念珠等日常随身所持之物。
莲花,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于姑庵寺香炉,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我国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莲花,铸造香炉,与梅、兰、竹、菊等相比,莲花具有更为丰富、更加复杂的文化内涵。莲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实用功利、***佛性与修行、理学人格修养等四个方面内容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南朝乐府民歌》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些诗歌的意境高远,反映了现实生活,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莲花香炉,可见它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统天下之中,这尊陶器莲花香炉,可谓独领***。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