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灯的发展物理学的大胆畅想发生于1802年,在俄国的彼得堡wai科***院,一名叫作彼德罗夫的物理学宣布,他打算“以电取光”。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在电流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前提下,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潭。但是彼德罗夫的热情并没有被众人的冷嘲所打击,因为在不久前,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让他受到启发:电池组两端在被导线连接时所产生的电火花,能不能变成持久的灯光,以供照明之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彼德罗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灯管两端电极采用石墨制成,内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前者会发红光,后者发白光。
之后,为了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人们再次在灯丝的成分和结构上下足了工夫。发明家们引进了一种新元素———铼。铼的优势在于不仅熔点高、耐腐蚀,而且机械性能好,电阻率比钨高得多。钨丝镀上铼后,强度和电阻大大加强,寿命可以延长5倍!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灯丝制成螺旋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缩小所占空间,提高发光效率,另一方面又能继续降低钨的蒸发,延长使用年限,可谓一举两得。1936年,人们制成了双螺旋灯丝,使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提高到2500°以上,而摄影用的白炽灯甚至达到了3000°:di一代白炽灯成熟了。电烛还照亮了英国伦敦和古老波斯的街道,也在罗马大剧院和柬埔寨王宫上空闪闪发光……。
在19世纪70年代的后几年里,电烛曾经风行一时。由法国通用电气协会***制造的电烛,曾被用作路灯一支支地点燃在大街上,单单巴黎一个城市就用了成千支电烛,代替了街道上原有的7万盏煤油灯,使热闹繁华的巴黎成了名副其实的不ye城。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电烛还照亮了英国伦敦和古老波斯的街道,也在罗马大剧院和柬埔寨王宫上空闪闪发光……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