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种植过程中斜纹夜蛾的危害症状及防治
1.危害症状
以幼虫咬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初龄幼虫啃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有透明斑的上表皮;4龄后咬食叶片,仅留主脉。
发生规律
山东草莓喜温,抗寒力弱,发生适温度为28--32°C,相对湿度75%-85%,土壤含水量20%~30%。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降低大棚内的湿度,尤其在长期阴雨天气后棚内湿度大,棚膜上聚集的水滴多,晴天蜜蜂外出活动时飞行困难容易被水打落si亡。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强,对光、糖醋液等有趋性.初孵幼虫在卵块附近昼夜取食叶肉,留下叶片表皮,俗称“开天窗”,2-3龄开始转移危害,也仅取食叶肉。4-6龄的取食量占全代的90%以上,将叶片取食成小孔或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片,并危害幼嫩茎秆。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
3.防治方法
清除杂草,摘除卵块及幼虫扩散危害前的被害叶。利用旧盆土或是到楼下花园随便挖点土就种草莓,因为无法知道土中含肥多少,会因肥灾让草莓苗挂掉。结合防治其他害虫,采用杀虫灯或性诱剂或糖醋液诱杀。药剂防治:根据幼虫危害习性,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分散前,选择在傍晚施药,均匀喷雾叶面及叶背。在卵孵高峰期可选用5%氟虫服乳油2000-2500倍液,或5%氟吮脉乳油2000-2500倍液等喷雾;在低龄幼虫始盛期选用10%三氟甲毗醚乳油1000倍液,或40%du死蟀乳油1000倍液等,均匀喷雾叶片正反两面。

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之种植杂草防治技术
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中长的杂草要如何清除?在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中,杂草也是个很令人烦恼的问题,在草莓中间的杂草既会抢夺草莓的水分、肥水、光能,干扰到草莓的正常生长,而且还是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从而影响到草莓的产量、品质,而除此之外,杂草的清除既费时又费力,增加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为了能够让草莓苗可以有更好的艺术造型价值,也能够提升其观赏性,需要合理的进行修剪,这对于草莓苗生长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一定要保证土壤没有被污染,还需要进行合理的通风采光,提高果实的生长成熟质量。
1、地膜覆盖,防除杂草。将畦面做成龟背状,畦高10-15cm,畦宽50-60cm,上面覆盖黑色地膜,防草效果很好。用透明薄膜覆盖,也有一定的抑草效果,但易导致植株早衰。
2、人工除草。在草莓生产中人工除草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栽植后至越冬前;二是翌年春季,草莓萌芽后到开花结果前;三是采果后,此时是防治杂草的关键时期。
3、除草ji除草。因此,我国人多地少的基国情,决定了现代农业在规模化问题上不能只在土地上动脑筋,土地只能适度规模,需要在如下方面特别狠下工夫。1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治可使用48%氟乐灵乳油,方法是,在草莓移栽后每亩喷施48%氟乐灵150毫升,对水50升,施药后立即混土,以防光解;使用24%达克尔,能sha死草莓园常见阔叶草;用12.5%盖草能乳油或35%稳杀得,可防治禾本科杂草。喷药次数可根据杂草发生量来决定,一般施1-2次。

草莓苗的三种茎形态
草莓苗过氧化物酶伊、过氧化qing酶MCAT为抗yang化系统酶,其活性反映了植物氧化代谢水平的高低,活性高有利十保持植物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可以提高细胞对不良环境抗性的作用阴。
草莓苗在冷藏过程中12种草莓苗poD活性的变化趋势是一直增强的,cAT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强后减弱。
其活性增强是由十低温诱导,植物通过其活性增强来抵御低温逆境,同时其活性增强也说明了植物在冷藏期间一直有很好的生活力。到后期CAT活性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植物呼吸受到***有关。
草莓的茎可分为新茎、根状茎和匍匐茎。

草莓苗如何清除周围的杂草
草莓苗果实生产,防除杂草是一项费工费钱的工作,搞得不好,不仅浪费财力,苗子还长不好,从而影响草莓苗果实产量。防除草莓杂草,主要通过三种方法进行,一是化学防草,二是物理除草,三是人工除草。下面小编详细帮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防除草莓杂草:
一、草莓苗化学防草
草莓苗垄hao早些搞,种植时间往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动工做地了。继续种植的方法有一:在温度高于35度的时候,如果是露天或者露台(一天有8小时晒得到太阳的地方)盖上遮阳网,一整个夏天都不需要拿下来,草莓非常的耐阴。草莓地搞起来后,不要着急处理它,让草自然生长出来,等到草莓苗有2至3公分时,再用除草jiA 除草jiB进行喷施。喷了之后,小草死了,杂草一个半月内长不出来。到快要种草莓的时候,再用除草jiC进行防草,种后两个月不会有杂草,而且不影响草莓生长。
二、草莓苗物理除草
草莓种下去,到了十月份,就要进行覆盖地膜进行防除杂草,保湿保墒。采用黑色地膜,白色不有用,蓝色也没用,银灰膜可以考虑。一亩要用20斤左右,盖下去后及时把草莓苗提出膜外,以防太阳灼伤、闷死。
三草莓苗是人工除草。
以上工作如果做不及时,杂草还是产生了,那就要及时人工除草,草莓苗可以用手拔也可以和小铲子挖除,但很费时,前面两种方法要重视。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