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地区或城市的装配式设计成果审查,只用提交拆分图纸,典型大样,装配得分的计算书,而审图单位主要关注预制率装配率满足了相关要求,门钢框架工程,即能通过审查,除此之外,桥梁框架工程,对装配式项目的方案合理性,可实施性,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的***难点等等再无把控的环节,这些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全部靠建设方自己去趟雷。
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一件会失控的事情,并对建筑产业化带来不明朗的前景:
质量不过硬,装配式建筑无法得到民众认可,“我为啥要买单”;
建设方“无利可图”,完全失去积极性,甚至从骨子里反对,框架结构工程造价,“我为啥要建”;
整个建筑产业化进程将陷入循环。
据我所知,日本其实装配式建筑比例并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么高。在住宅里面也就到15%,而且基本都是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里面基本没有。而且装配式建筑里面基本都是钢结构的,剩下的是装配式木结构,再剩下的才是国内的吹上天的装配式混凝土,在住宅里面的占比也才只有3%,数量在4000套(户)左右……至于国内要搞的200m的装配式混凝土超高层结构,在日本要N年才有一栋,N等于多少就脑补吧
吊装完毕,绑扎好现浇层的钢筋,准备浇筑现浇层混凝土。
为了增加装配式构件和现浇层之间的连接,框架工程,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装配式构件表面都留有键槽或进行毛糙处理。装配式构件之间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目前楼板通常采用7 8的形式(70mm厚预制楼板 80mm厚现浇层)。以主次梁连接节点为例,展示装配式构件之间连接种处理方式的多样性:
主次梁连接边节点——主梁预留槽口
主次梁连接中节点——主梁预留后浇段
墙、板、楼梯等各种装配式构件都有自己的编号
成本管理
现在是不是对装配式建筑已经拨开云雾见日出了。不过这些对于开发商还不够,成本控制和设计管理是装配式建筑实施过程的画龙点睛之处。
敲黑板,划***:装配式建筑有2个重要指标,装配面积占比和预制率。
装配率=实施装配面积÷地上总计容面积。
预制率=装配式构件总体积÷总的混凝土体积。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