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面:油莎豆只能通过人工采收,导致生产成本高,严重影响油莎豆的种植效益
过去,油莎豆只能通过人工进行播种和收获,特别是收获环节的劳动生产效率极低,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民种植油莎豆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有关机构经过育种***的试验和择优选育,已培育出产量高、抗力性强、耐旱、耐涝、耐土壤贫瘠、可在沙地种植的高产优良品种;针对油莎豆收获难的问题,通过与生产单位合作,不断试验更新,油莎豆收获机已更新到第六代,每天可收获20亩,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创造性地研发出了油莎豆低温萃取***特种食用油***专利技术,保留了油莎豆丰富的营养成分。但是以上这些技术和成果,还需要在油莎豆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中不断进行的改进和完善。
我国农业资源有限、植物油供给不足、饲料原料及饲草短缺,而油莎豆产业正是一个“油-饲-牧(草)”产业的集合体。还需要***加大油莎豆产业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农户实行财政补贴;加大科研和开发力度,培育新型高产品种,构建高产生态栽培技术体系,并支持建立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加大对油莎豆播种、收获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并将其列入农机补贴目录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种植油莎豆的积极性。
油莎豆种植生态价值显著。
油莎豆种植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油莎豆光合作用强、根系发达、分蘖再生力和抗逆性极强,在红土、黄土、沙土都可以种植,尤其适宜在荒地、滩涂地及盐碱地种植;研究表明,油莎豆每蔸须根可达300-500根,入土深达40-60厘米,由于其根系多、须根发达,通过根系与土壤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推动土壤有机质积累,使土地疏松肥沃,可有效减少化肥投入,有利于改善地力(赵小庆等,2019);同时油莎豆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基本上不发生病虫害,不需要喷施,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实践证明在沙荒地上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油莎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逐渐提高,可以基本实现改造荒漠为良田的目标,其生态效益巨大(路战远等,2019),可以参与***碳交易。有研究应用生物燃料生产与应用小规模方法学(AMS-I.H)对油莎豆种植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利用油莎豆年产量50000吨的生物柴油可以减排CO2大约是122495吨(瞿萍梅等,2008),按当前碳市场平均价格30元计算,收益达到3674850元。因此,油莎豆在荒漠地区推广不但可以有效遏制荒漠化,而且还能逐年扩大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通过油莎豆推广种植,可以有效促进沙化土地的利用,提高边际化土地的利用效益,具有土壤保持作用,促进边际地生态系统的优化构建
油莎豆栽培技术。 油莎豆的从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贮存以及后续产品的加工,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只要方法正确就可以少走弯路,生产出高产的油莎豆。
选地与整地:以收获果实为目的选择沙质土或沙壤土,而以收草为目的则可因地制宜种植;平整土地以利于机械化收获
播前处理:如选择种子***,需要对种子进行前处理,做好种子精选,选择大而饱满、无机槭损伤、无病虫害和成熟度一致的油莎豆做种。播种前对油莎豆进行冷诱导处理,是让油莎豆在我国北方生根落户的微冻技术。具体做法,把1公斤真***装油莎豆种子,放入微冻液(零下28℃)中浸30分钟取出,存放在种子库中,供播种使用。原理:种子遇到温度骤降,体细胞的多糖类抗冻物质增加,使其在微冻技术下保全生命,当温度上升时复苏、复活,完成一个由常态~预冷~冬眠~~常态的全过程,这一胁迫了种子的抗逆蛋白,使油莎豆能够适应日趋常态化的异常天气,在冷凉地区的沙荒地上健康生长。为保证早出苗、出齐苗,播前用40-50oC的温水浸种3-4天,待种子浸透后表面无时即可捞出,然后每天用40-45oC的温水淋1-2次进行催芽处理,当有一半种子出芽后即可播种。如选择块茎繁殖,播前选择粒大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老熟一致、长椭圆形的块茎做种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