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各海区密度普遍降低,渤海中部的密度超量降至19.0~20.0,海湾和河口附近降得低,的在东海长江口附近,可低于10.0。
密度的铅直向分布,赛场监测浮标,与海水层结是相应的,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库监测浮标,但也不排除在特殊海域或特定季节内,会出现特殊的分布。在秋、冬季海面降温增盐剧烈之时,会导致海水层结不稳定,发生对流混合,***终使对流层内密度分布均匀,浅水海域则从表至底完全均匀。
春、夏季节,相应于温、盐跃层,也会形成密度跃层,在渤、黄海和东海北部,季节性的密度跃层,环境监测浮标,与季节性的水温、盐度跃层,往往是“生消与共”的。
海洋中等密度面的分布,并非总能与等势面重合,尤其在黑潮等强流海域,因与地转偏向力相适应,等密度面的倾斜更为突出。
鉴于水温分布与海洋热平衡的重要关系,中国海洋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在70年代就已对中国近海的海面热平衡进行过计算,并出版了相应的图集。80年代结合海温数值预报和温跃层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和海洋研究所又计算了中国近海和边缘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量平衡。前后计算结果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却是比较一致的。
中国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在秋季几达100%。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