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春、夏季水温断面亦有类似分布特征,东海深水区则不然,如图4为跨越东海黑潮主流断面的水温和盐度分布,显见在季节性温跃层(约50m)之下,水温随深度仍有较大的变化,在次表层水之下,又出现第二跃层,直至深层水范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才趋于缓慢。
图4 东海黑潮断面1987年6月温盐分布
春、夏在黄、东海某些海域,还有逆温分布。在济州岛附近及浙江近海一带,也有“冷中间层”或“暖中间层”出现(图5)
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层水范围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回升,例如,自3000m至4000m,水温约上升(0.06~0.07)℃,这主要是因绝热增温所致。
鉴于水温分布与海洋热平衡的重要关系,中国海洋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在70年代就已对中国近海的海面热平衡进行过计算,并出版了相应的图集。80年代结合海温数值预报和温跃层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和海洋研究所又计算了中国近海和边缘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量平衡。前后计算结果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却是比较一致的。
中国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界标,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界标工厂,在秋季几达100%。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湖泊界标,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水库界标,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