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表的流量标定过程由上位机通过控制单元全程自动控制。由于管道内的气泡会对流量计量带来误差,测试开始时由控制单元启动电磁阀开始排气过程。排气结束后,开始流量标定。当电池电压或电池容量掉到规定数值后,意味着电池可能已经快没有电了,此时,水表应会自动将阀门关闭并使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并显示相应信息和提示。对每个流量点,等待电子秤读数稳定后由控制单元从电子秤自动读取数据,从而换算得到流量Q0。同时控制单元采集热量表的数据Q1,由此计算出每块热量表在该流量点的修正系数C=Q0/Q1。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5个流量点依次测试,完成一轮标定。整个标定过程完成后,控制单元将修正系数自动写入到相应热量表中,并将数据上传至上位机,由上位机判断热量表合格与否。
热量表的起步:
中国热量表的自行研制开始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1986年颁布了我国一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95年12月批准了该标准的修改稿“JGJ-26-95”为行业标准,此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在进行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考虑按户热量计量和分室控制温度的可能性。虽然是智能水表有***的智能技术,但并不表示智能水表“水火不侵”,为了确保水表的正常运行,蕞好定期给水表做检查,冬季温度低,做好保暖同时要注意盖好防潮盖。”
热量表主要有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积分仪三大部分组成。早期的流量计几乎所有国内厂家都是在热水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将机械式热水表的表盘齿轮上安装磁钢,将干簧管安装在靠近齿轮的位置,当磁钢接近干簧管时,干簧管发送一个脉冲信号。同时控制单元采集热量表的数据Q1,由此计算出每块热量表在该流量点的修正系数C=Q0/Q1。早期的温度传感器基本上都采用了德国进口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智能水表的制约因素:
总线制智能抄表方式,即水表上直接安装采集模块,通过联网抄表或单独抄表,组网方便简捷。这个功能对于供水部门系统掌握用户用水的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线制智能抄表系统开发已经有一段历史,只是由于单表内设单片机和后备电源,成本较高,推广普及相对比较缓慢。然而国外几家大水表公司如英国ABB公司,德国MEILEK公司及以色列ARAD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在市场中己有的一定优势,大规模使用总线制智能水表。由于规模效应,这些公司定做了一体化芯片(将采集、存储传输电路集成于一体)、制作固件并装配到表体上。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