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柱龙柱承载***文化的思想
作者:晨升石业2013/11/3 0:49:08

 

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注重***与人文哲学思想是突显儒、道、***在南朝石雕艺术中的人文性体现。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支持和三大教思想家们的积极拓展和改造,从民问性质的道团升格为披上***外衣的正统***,这个时期,***思想与人文哲学观念被赋予南朝的石雕“和谐共生”的理念。特别是在南朝时期成为一些知识分子的自觉实践活动了。如在《周易大传·乾卦》中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乎。”通过对“道”、“仁”以及“天时”的遵循,一方面将有利于天与人的自然整合,另一方面视觉形象的传达也赋予受众更多的思想和图像的转换,尤其是在隐喻的图像模式建构上恰恰就是墓主人生前的“语言”转换到“符号”上面,这样,墓主人需要探寻一个能够表达自身的图像转换为观念的“领地”。如梁代帝王的陵寝,大部分都建在平缓的旷野中,把汉魏以来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充分转化为“天地共生”的***理念,突显陵墓的主体融人自然的山水之中的“隐形”有情的宇宙观。
***思想也对南朝石雕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玄学思想对当时社会不仅在物质层面给雕刻带了很大的方便,使得雕刻的表面生成了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而且还有在精神层面的形象世界去***受众感官享乐的表层审美意味。这样使得我们必须面对墓主人“去现实观念化”的形象客体:儒教、***、道教互相融合形成与汉魏以来不同的传统形神观念一“人神贯通”。把“清淡与自然”、“修身养性”的洒脱境界用“气场”观念表现出来。中国传统的***形神观念是以“气”为基础的,把人的精神和人的“气”场结合起来来构建人的生老病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种把人生历程作为以玄学思想承制的建筑形式,一方面撕裂着传统文人的礼教秉性和内在“企图”,使得“神”这种玄妙的世界通过石雕这样别具特色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它又将这种超越于物质形态而器于上的玄妙所在上升到“人死如生”的佛性高度,寄予来世依然是超越时空并且生活在安逸的社会中“这种非物质层面的美学化比起那种字面的、物质的美学化更为深刻,它不但影响到现实的单一构成而且影响到现实的存在方式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如梁武帝推崇***,铸造佛像、大修庙宇,在他的陵寝的神道柱上就有莲花纹和希腊的瓜棱文。还有刘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以及陈武帝陈霸先的“祭祀佛牙活动等,他们“以生命的呼唤写出了真正的诗篇,从而使作品由世俗的浮华走向深挚的人生感叹,并对天道人事展开寻绎。”

陈延生 (业务联系人)

18606470898

商户名称:嘉祥县晨升石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