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漫过田垄时,村口石牌楼便从朦胧中透出轮廓。青色的石材被岁月磨得温润,飞檐翘角间还凝着昨夜的露珠,远远望去,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村庄的朝朝暮暮,也藏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这石牌楼不知立了多少年,村里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它的确切岁数。只记得孩童时,总爱攀着牌楼的石柱追逐嬉闹,指尖划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时而摸到流畅的云纹,时而触到凸起的瑞兽,冰凉的石材上仿佛藏着无数有趣的故事。大人们路过时,总会习惯性地抬头望一眼牌楼顶端的匾额,那上面刻着的村名虽已有些斑驳,却依旧透着股庄重——这不仅是村庄的标识,更是村里人心里的根。
石牌楼的雕刻藏着太多乡土的智慧。正面的立柱上,“耕读传家”“勤和兴业”的字样遒劲有力,笔锋里裹着祖辈对后人的期许;两侧的浮雕更是生动,春耕时的牛耕图、秋收时的谷穗堆、节庆时的舞龙阵,一个个场景被匠人刻画得栩栩如生,连农夫脸上的汗珠、孩童手里的糖糕都清晰可辨。妙的是牌楼顶端的“吻兽”,昂首翘尾,似在眺望远方的游子,又似在守护家园的安宁,风吹过它的背脊,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回响。
它见过村庄的热闹与静谧。清晨,扛着锄头的农人从牌楼下发声,脚步声惊醒了沉睡的石板路;正午,挑着担子的货郎在此歇脚,拨浪鼓的声响与牌楼的影子缠绵;黄昏,放学的孩童背着书包飞奔而过,笑声撞在石柱上,又弹向远处的炊烟。逢年过节时,牌楼更是被装点得喜气洋洋,红灯笼挂满飞檐,在外打拼的游子归来,远远望见这熟悉的轮廓,旅途的疲惫便瞬间消散——这石牌楼,便是他们回家的坐标。
岁月在石牌楼上刻下了痕迹,风雨侵蚀让部分雕刻失了往日的精致,石缝里甚至钻出了倔强的野草,但它依旧稳稳地立在那里。如今,村里修了宽阔的水泥路,盖起了崭新的小楼,唯有这石牌楼,守着初时的模样,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年轻人外出闯荡,总会在牌楼前拍一张照片带走;老人闲来无事,便坐在牌楼旁的石阶上晒太阳,聊着过去的时光,话语间满是对这石牌楼的依赖。
夕阳西下时,余晖为石牌楼镀上一层暖金。归鸟掠过它的飞檐,投下细碎的影子,与田垄里的稻浪相映成趣。这沉默的石牌楼,没有城市建筑的华丽,却用质朴的石材、精湛的手艺,镌刻着村庄的历史,承载着乡亲的情感,成为乡土大地上动人的图腾,在时光里静静伫立,续写着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