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机发展历史:挤出机起源于18世纪,Joseph Bramah(英格兰)于1795年所制造的用于制造无缝铅管的手动活塞式压出机就被认为是世界上的首台挤出机。从那时起,在19世纪前50年期间,挤出机基本上只适用于铅管的生产、通心粉以及其它食品的加工、制砖及陶瓷工业。挤出机车间必须备有起吊设备,装拆机头、螺杆等笨重部件,以确保安全生产。在作为一种制造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起初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是R.Brooman在1845年申请的用挤出机生产固特波胶电线的专利。
螺旋角Φ是螺纹与螺杆横断面的夹角,随Φ增大,挤出机的生产能力提高,但对塑料产生的剪切作用和挤压力减小,通常螺旋角介于10°到30°之间,沿螺杆长度的变化方向而改变,常采用等距螺杆,取螺距等于直径,Φ的值约为17°41′压缩比越大,塑料收到的挤压比也就越大。螺槽浅时,能对塑料产生较高的剪切速率,有利于料筒壁和物料间的传热,物料混合和塑化效率越高,反而生产率会降低;反之,螺槽深时。情况刚好相反。因此减速机的体积重量的增大,不是与电机功率的增大成线性比例的。因此,热敏性材料宜用深螺槽螺杆;而熔体粘度低和热稳定性较高的塑料(如聚酰胺),宜用浅螺槽螺杆。
②、三段式螺杆塑料在挤出机中存在三种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的变化过程,每一状态对螺杆结构要求不同。c.为适应不同状态的要求,通常将挤出机的螺杆分成三段:加料段L1(又称固体输送段)熔融段L2(称压缩段)均化段L3(称计量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段式螺杆。新型螺杆:常规全螺棱三段式螺杆存在的问题:①熔融段同时有固体床和熔池同居一个螺槽中,熔池不断增宽,固体床逐渐变窄,从而减少了固体床于机筒壁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机筒壁直接传给固体床的热量,降低了熔融效率,致使挤出量不高。塑料在这三段中的挤出过程是不同的。加料段的作用是将料斗供给的料送往压缩段,塑料在移动过程中一般保持固体状态,由于受热而部分熔化。
开车:⑶当口模出料均匀且塑化良好可进行牵引人定型套。塑化程度的判断需凭经验,一般可根据挤出物料的外观来判断,即表面有光泽、无杂质、无发泡、焦料和变色,用手将挤出料挤细到一定程度不出现毛刺、裂口,有一定弹性,此时说明物料塑化良好。若塑化不良则可适当调整螺杆转速、机筒和机头温度,直至达到要求。挤出机组的用途不同其选配用的辅助设备也不尽相同,如还有切断器、吹干器、印字装置等。⑷在挤出生产过程中,应按工艺要求定期检查各种工艺参数是否正常,并填写工艺记录单。按质量检验标准检查型材产品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