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中国古代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下面介绍几个方法鉴别太湖石。
形状
看洞的形状是否自然,钻孔一般为圆孔,洞形越是不规则越接近自然。
角度
看洞中洞的角度,因钻杆不会打弯,角度越接近90度越好。
石肤
看石肤之否经打磨、酸蚀、喷沙制造,假石一般光滑圆润,无凹凸褶皱。
关系
看洞与洞的位置关系,造假石生硬,原生石自然天成。
洞孔
看是否洞中有洞,洞中套洞,洞中有洞者为上。
要注意的是市场目前造假主要以:利用在他石上打孔钻眼,酸蚀喷沙打磨等手段。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并不是人工创造或者短时间内就制造出的。它是由大自然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雨水腐蚀等天然创造出的,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太湖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要做到险峻之势,有一个办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闭实。
太湖石是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的特征,多呈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
一、瘦:
瘦是指观赏石体态纤瘦,且形状怪异;石体挺拔,线条清晰。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同样可以用于鉴赏太湖石:增之一分则臃肿、减之一分则羸弱。太湖石“瘦”的标准是什么呢?同时,还可能对石体上细小的孔进行人为扩大,并且使得原先不相通联的孔,经过人为钻孔后使其“孔孔相通”,以提高其价格。可为“瘦中见奇,奇现筋骨,骨有坚贞,坚贞出神,神中凝气”,虽清瘦嶙峋,却铁骨铮铮。太湖石的“瘦”同样如此。形如美人,则要婀娜多姿;状若勇士,则要孔武有力;似山川,则需气势磅礴或逶迤秀美;如百兽,则追求体形或动作的相类。
二、皱:
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线条若明若暗。但皱中见变,变中有态,态现神秘。
三、漏:
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溶洞贯通;石体嶙峋,连环透空。但漏中见灵,灵现隽智,智有乖巧。太湖石的特征就是“灵”。虽玲珑透空,却变化多势。或有灵气游动之魂;或有瞬息多变之感;或有奔跑飞腾之势;或有旋律节奏之韵,总体给人以谦和乖巧的感觉。
四、透:
虽形态怪异,却怪中有格,异中见韵。或起伏不平中有节奏;或若明若暗中有旋律;或在无形之中见有形;或在神秘之中见敦厚,总体上给人以变中见异、藏龙卧虎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作为案石而摆放于书桌、文案之上的太湖石,其质量要求较高,不仅要石体大小适中,更重要的是,石质要奇巧、造型多变。而对于用于屏风、装饰厅堂等的太湖石,则要求其体量较大,造型浑厚,有质感和量感。用于造园的太湖石一般体量很大,石质一般,追求的是量,对于质则求其次。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以石会友。在***和购买太湖石时,要与石友多交流和沟通,以石会友。和石友交流体会和经验,学习心得。同时要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相关信息,做到***商心中有数,目标清晰。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造成***的失误。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