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制作工艺与核心点是在于用金砖等级的成品青砖进行表面深度雕刻,这是我国几百年来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砖雕,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等特点。
制砖:中国砖雕常使用专门烧制的青砖,均采用颗粒极为细腻的黏土或者河底沉淀的污泥为原料,有时还应用特殊的烧制工艺,务求成品质地匀净、软硬适中、不含气孔。例如徽州砖雕用砖只采取新安江北岸z的黏土。制成砖块还必须经过打磨才可以使用。
打样:把设计稿拓印在涂抹过石灰水的砖面上,或者在砖块上直接画稿,调整基本布局及比例。
打坯:用凿子或刻刀粗略勾勒画面的轮廓,分出基本层次。
出细:运用多种工具,铲、刻、挑等计划相结合,刻画细节。
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古建上的砖雕艺术
其实,对于古构筑保护这件事,已经批评争辩得充分多了。但是,说来说去,成就的关键毕竟在哪里呢?向来一剑封喉的“一纸禅”,也来聊一聊。
古建筑的“敌人”是谁?
岂论人也好,物也罢,只要成为被掩护的对象,那至少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它名贵,二是它薄弱。
对于古构筑而言,能耸立数百年不倒,其实名贵,而历史构筑、文1物等“封号”也已经表示了它们的地位。另一方面,经历过时间的风霜、时间的践踏糟踏,它们多数早已风烛残年,轻者小病缠身,重则苟延残喘,需要被照料。
砖雕和汉画像砖历史
砖雕工艺普通分窑前雕和窑后雕。窑前雕:即在没有入窑烧成砖的土坯上进行雕琢,其长处为具有如木雕般的丰厚层次,线条较为天然油滑,惟因窑烧进程,土胎加温以力压挤土坯,图画边际较滑润,但稍向上拱起变形,不利于大块面之拼组,砖色亦难把握,拼图画面无法完好。窑后雕:在已烧成砖的制品上,以小凿子渐渐雕花,其长处为没有窑前砖雕的缺陷,其缺陷为线条较为僵硬,只能作浅浮雕,且图画边际有凿子的痕迹,还较耗工。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砖雕著作线条刚直有力,惋惜因不易制造,故数量不多。
汉画像砖,可以说是砖雕的一个艺术顶峰。汉代注重厚葬,因而很讲究墓葬内部的点缀,留下了丰厚的什物与研讨资料。入门者可参阅如下著作: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讨所1950年印行。段拭《汉画》,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讨》,文1物出版社1984年版。夏亨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入门者可参阅如下著作: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讨所1950年印行。顾森《中国汉画图典》,浙江摄影出版社1997年版。蒋英炬、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1物出版社2001年版。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