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过程暖通空调系统***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调控,以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度以及一些工艺性的要求。
在早期的暖通空调系统中,一般采用定流量水力系统,通过对末端设备风量的分档控制来实现对目标区域环境温度的调节,如采用三速开关调节风机盘管风量以及通过变风量空调箱进行风量调节等。为保证车间空调系统的正常使用,空调送风系统设置有自动故障报警系统。这种调节是简单、粗略以及分散式的,且在系统初调试合格后不需再对水力系统进行调节。
随着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以及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调节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变流量水力系统以及变风量系统,通过电动调节阀或风阀执行器对系统的水量或风量进行连续调节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1确控制。
电动调节阀既可以通过与各种传感器、变送器以及控制器相连组成分散式的控制系统,也可以与楼宇控制系统相连组成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控制系统,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系统对环境温度调控的能力。
但是在一些系统负荷波动较大的变流量系统中,由于多台电动调节阀同时工作,任何一台电动调节阀工作状态的改变都会对其它的电动调节阀产生影响,而电动调节阀本身的抗干扰能力又比较差,从而造成了整个系统不稳定,对环境温度的调控能力下降,调节精度降低。上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从热电联产(Combinedheatingandpower,CHP)开始发展起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发达***迅速增加,并向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方向发展。
因此在目前的一些大型变流量***空调水系统中,一种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新型调节阀-动态平衡电动阀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同时,一种全新的全1面平衡水力系统,也因其高1效、稳定和节能而被越来越多的大型变流量水系统所采用。
蓄冷蓄热、低温送风和大温差技术空调蓄冷,利用分时电价的不同,贮存电网低谷时段的'便宜的能源',在需要冷量的峰值时段,将贮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空调负荷的要求。以蓄冷介质区分,有水蓄冷、冰蓄冷和共晶盐蓄冷三种方式。冰蓄冷的优势:①冷水机组容量降低38%;②空调设备功率减少27%;③年运行费用节省37.1万元。?【参考】生物气溶胶(Bioaerosol)是指空气环境中弥散的生物介质(活粒子、***素、毒1素或微生物)?【参考】ISO定义:气溶胶是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体与液体粒子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冰浆是含有悬浮冰粒子的固液两相溶液,也称流体冰,二元冰。其中冰粒子颗粒为毫米至厘米级别,通常为了降低凝固点加入醇类和盐类***剂。冰浆技术应用优势为:⑴、巨大的相变潜热,并可利用低温显热(冰的融解热335KJ/kg,1水的比热容4.18KJ/kg.℃);⑵、较好的流动性,可泵送至任何地方;⑶、融冰释冷速度,热响应速度快;⑷、采用蓄冷策略,减少系统运行费用,增强供冷的可靠性。
自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冰蓄冷空调也是如此[12][13]。。我国近年来的总装机容量已达年增长1.5×107kW,1996年发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二位[1]。再冷器剥离法利用冷凝器后较热的制冷剂将乙二醇溶液加热到0℃以上,通过泵1送入蓄冰槽后将冰融化并使之脱离。。但是,电力的增长仍然满足不了每年用电量5%~7%增长的要求,***缺电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1.2 再冷式蓄冰系统制冷循环分析 图2所示T-s图表示制冷系统的循环过程。在冬季时期,如果选择传统的空调方式提高室内温度,热湿交换通过空气在***和环境中进行,所需要的空气湿度较高,这种情况下,加热新风的热损失及维护结构的热损失相对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能耗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使得电力系统峰谷差急剧增加,电网负荷率明显下降。同时,冰蓄冷系统制冰充冷时由于蒸发温度比常规空调低8-10℃,冷机效率下降率达30%左右,是一种节费不节能的空调方式。。据统计,城市空调的用电负荷已占到城市高峰电力总负荷的40%以上,而空调的负荷特性与电力负荷特性基本相同,是造成电网峰谷荷差逐步加大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公布施行,冰蓄冷系统节能问题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为此许多地方电力公司纷纷推出了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特别制定了针对蓄能空调技术推广使用的各种优惠政策,由此为蓄能空调广泛推广带来了契机。
*5.13对可能发生具有Ⅲ、Ⅳ类生物***度的高危生物气溶胶并须严防交叉污染的场合(如动物饲养室、不能停止生产的生物制品车间)的送风系统应具有可不在室内换高1效过滤器、换过滤器时可不停止系统运行的功能。 ?【检查方法】外观检查或看图纸。
16
?【结果处理】不具备本条要求时,应加强更换过滤器时的管理、消毒。 ?【参考】 具有此功能的送风系统之一如安有阻漏式送风口的系统。过滤器可在顶棚内快速抽拉式更换,系统不需停运。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