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术与工具的分类
目前学者对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定义和分类各不相同,甚至将翻译技术与翻译工具没有明确的区分。例如,鲍克(Bowker)认为翻译技术是人工翻译、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技术,包括文字处理和电子资源等通用工具,也包括语料库分析工具和术语管理系统等特定翻译工具。
在2014年编辑出版的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 中指出,翻译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Quah将翻译技术划分为机助人译、人助机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全自动化高质量机器翻译四种技术。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将翻译技术分为翻译记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术语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
张霄军、贺莺将翻译技术分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云翻译技术和本地化四种技术。徐彬将翻译技术分为高i级文字处理技巧、数字文本获取技术、输入技术、搜索技术、语料检索、术语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技术。华树将翻译技术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方面的技术,细分为源文档撰写与质量控制、可译资源提取及工作量估算、项目和工作流创建、预翻译、术语抽取及术语库创建、翻译记忆复用、术语识别、搜索与验证、译后编辑、质量保证、本地化排版、本地化编译、本地化测试、语言***。
为了便于翻译技术教学和本地化服务实践,根据翻译技术的内涵和特征,笔者认为将翻译技术定义为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应用的软件、工具、设施、环境、技巧等的集合。翻译技术一般包括翻译记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翻译中的术语技术、字符和语音识别技术、文件解析技术、译文质量保证技术等。
从内容和外在属性分析,翻译技术与翻译工具不是并列或等同的关系。翻译技术是翻译工具的根基,翻译工具是根据翻译技术开发的具体软件。一个翻译技术可以开发出多种翻译工具,每个翻译工具的工作原理是一种或多种翻译技术的内在支撑。例如,根据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 TM)技术,市场上已经开发出且Trados Studio、Wordfast、memoQ等翻译工具。且Trados Studio作为一种翻译工具,内部是依据翻译记忆技术、文件解析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多项翻译技术而成的。
语境对跨文化翻译的作用
“语境意识”塑造是翻译的关键性操作。方汉文认为“跨文化翻译是文本的话语及其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必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恰当稳妥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语境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模仿,或者利用我们的话模仿别人的话,它还是对外文语境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让受众很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应想方设法、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受众提供恰当贴切的语境,目的是要让总体信息中的显性部分包含的信息,既非不足又非过分。跨文化译者需要精通语言,更要有通晓文化的文化语境自觉,深刻理解源文中的“话中话”和“义中义”,努力挖掘源文与译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大量翻译实践证明,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意义,有学者提出:“一篇只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语言标准的文本,常常含有在明显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难以理解也难以翻译的内容。”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译者既要为受众解读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符号,更要努力挖掘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非语言符号,努力构建源、译、受三者能彼此匹配的文化语境。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二者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别。巴西诗人安德拉德写道:“在词语的皮肤下,有着暗号和代码。”那么,译者就要格外留心文化语境中词语“暗号和代码”的真实意义,还原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中文化语境意识的塑造
文化语境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保持高度的敏***,具备翻译语言的精准性、翻译感觉的敏锐性、翻译认知的科学性和翻译处理的技术性。文化语境意识作为译者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不仅要通过翻译外化为一种交际行为或结果,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文化精髓。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认知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翻译活动中感悟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翻译活动中树立民族意识。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第1,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及其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优i秀的翻译不仅要克服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问题,更要解决“跨语言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第二,译者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跨文化传播,译者的责任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兼容并蓄。第三,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异化与归化翻译手段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第四,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有强烈的文化语境意识,综合考虑受众跨文化解读的接受质量和接受层面,准确把握受众的接受习惯,更好地增强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中的可接受性。第五,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要充分意识到不同语境会导致文化误解。身处高语境文化的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就需要特别关注低语境***作者或受众的话语表达方式、概念、习俗等的表述逻辑。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有必要将语言、文化以及文化语境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内予以整体考察,在开展跨文化翻译时,既比较两种乃至多种语言与文化,更要研究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语境,消除可能的文化语境误解,这将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更好地开展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效传播。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