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翻译方法
(1)基于双语括号句子的术语翻译挖掘方法
站在改善***终机器翻译译文质量的角度,我们认为术语翻译知识的质量优
先于规模。因此,我们将目光转向互联网上单语网页上大量存在的双语括号的句子。所谓双语括号句子需要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包含一个或多个括号;紧临括号的左边是一个术语;该术语的译文在括号内。双语括号句子包含丰富的术语翻译知识,如目标语言术语的上下文信息。相对于平行语料或可比语料而言,双语括号句子的限制更少,更新比较及时且相对更容易抽取术语翻译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双语括号句子是挖掘术语翻译知识的理想语料。如以下示例所示,挖掘术语翻译知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目标术语的左边界,因为右边界已经由括号给出,且源语言术语的边界是确定的。
各个进程有自己的内存空间、数据栈等,所以只能使用进程间通讯(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而不能直接共享信息。
该方法的输入为种子 URL 和种子术语词典,***终输出为带概率的术语翻译规则表,类似于统计翻译的短语翻译规则表。在工作流中,中间结果包括主题爬虫获取的Web网页和URL,双语括号句子过滤器筛选出的双语括号句子,术语左边界分类器的术语翻译候选列表,以及增量更新后的种子术语词典。
(2)融合双语术语识别的联合词对齐方法
词对齐是统计机器翻译的一项核心任务,它从双语平行语料中发掘互为翻译的语言片断,是翻译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实践中,一部分词对齐错误就是术语产生的,***终的译文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能自动识别出平行句对中的术语对应关系,词对齐质量就能得到改善,进而有望改善术语和句子的翻译质量。
术语识别方面,基于规则的方法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统计方法的方法虽然不受领域限制,但是对于多词术语和低频术语的识别并不理想, 因而抽取的术语也存在较多噪声。所以,如果直接将术语识别结果作为词对齐的约束,术语识别错误就会传递给后续阶段,***终译文质量反而难以得到提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术语识别和词对齐性能,并提高***终的机器翻译译文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为了尽量降低训练流程中错误传递的影响以改进术语翻译知识抽取,我们提出了融合双语术语识别的联合词对齐方法。首先,为了降低对训练数据的依赖,该联合词对齐方法从单语术语识别弱分类器开始。该分类器由维基百科等自然标注数据训练得到的。其次,为了降低因术语识别和词对齐的错误传递带来的负i面影响,该方法利用双语术语和词对齐的相互约束,将单语术语识别、双语术语对齐和词对齐联合在一起执行,***后得到效果更好的双语术语识别和词对齐结果。
(3)融合术语识别边界信息的统计翻译术语解i码方法
人名、地名、机构名等命名实体有明显的边界特征,相对容易进行识别与对齐。一般而言,将命名实体直接翻译方法用于统计翻译解i码器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翻译效果。但是,用与翻译命名实体的方式“直接翻译” 术语并不能明显改善机器翻译自动译文的质量。***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术语识别模型还不够好,识别准确率大幅弱于命名实体识别。另外,由于术语本身是与领域高度相关的,为目标领域训练高性能的术语识别分类器需要大量高质量且同领域的人工标注训练语料,这进一步加大了术语识别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将术语识别结果作为词对齐的约束,术语识别错误就会传递给后续阶段,***终译文质量反而难以得到提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术语识别和词对齐性能,并提高***终的机器翻译译文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本地化翻译技术与工具选择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翻译工具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化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合理使用翻译技术和工具,可以提高产品本地化的效率,降低本地化成本。但由于需要本地化的产品种类多样化,产品本地化语种的多样化,产品本地化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如何选择合适的本地化翻译技术和工具,是本地化人士需要思考的策略之一。根据业界实践和学界研究,作者提出了如下翻译技术与工具选择策略。
(1)基于本地化对象特征的选择策略
对于软件、游戏等产品的用户界面内容,由于屏幕尺寸对文字长度有空间限制,而且文本简短和碎片化,宜选用支持可视化翻译技术的软件本地化工具。例如,Alchemy Catalyst、SDL Passolo等,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观地预览翻译后的译文在产品运行时的位置和显示等信息,将本地化用户界面的位置和误译等问题在翻译阶段即可避免或者降低。
(2)基于本地化质量要求的选择策略
对于软件、游戏等产品的联机帮助文件,属于信息型文本,采用了受控语言写作,句式较为简单,而且用户只是在需要时才查询相关内容,对文本译文质量要求达意即可,宜选用'翻译记忆' '机器翻译' '译后编辑'的策略,以获得效率和质量的平衡。而对本地化产品市场推广材料,不仅要求含义准确,而且句式优美,促使潜在用户购买,宜选择创造性翻译(创译,Transcreative)策略,采取人工翻译的方式。
(3)基于***本地化能力的选择策略
根据***(公司、部门)的本地化能力(团队人员数量、技能、经验),结合本地化对象的特征和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化能力的技术与工具。对本地化服务公司而言,如果客户有具体要求,则优先使用客户要求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如果客户没有要求,优先选择***已经拥有的技术和工具,或者选择***内部可以快速学习和掌握的本地化技术与工具。
(4)基于功能与市场相结合的选择策略
如果***内部没有现成的本地化工具,需要购买或开发新技术和新工具时,既要考察工具的功能、易用性、兼容性,也要考察工具开发商的市场地位、服务能力、价格水平。一些软件功能强大,但是易用性很差,价格很高,可能并不适合当前本地化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本地化技术和工具,而不是选择***i***、***昂贵的技术与工具。
语境对跨文化翻译的作用
“语境意识”塑造是翻译的关键性操作。方汉文认为“跨文化翻译是文本的话语及其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必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恰当稳妥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语境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模仿,或者利用我们的话模仿别人的话,它还是对外文语境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让受众很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应想方设法、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受众提供恰当贴切的语境,目的是要让总体信息中的显性部分包含的信息,既非不足又非过分。跨文化译者需要精通语言,更要有通晓文化的文化语境自觉,深刻理解源文中的“话中话”和“义中义”,努力挖掘源文与译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大量翻译实践证明,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意义,有学者提出:“一篇只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语言标准的文本,常常含有在明显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难以理解也难以翻译的内容。”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译者既要为受众解读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符号,更要努力挖掘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非语言符号,努力构建源、译、受三者能彼此匹配的文化语境。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二者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别。巴西诗人安德拉德写道:“在词语的皮肤下,有着暗号和代码。”那么,译者就要格外留心文化语境中词语“暗号和代码”的真实意义,还原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