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与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彼此支撑:文化语境由无数具体的情景语境构成,情景语境又受文化语境的支配。弗思认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经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语境的一部分。对跨文化传播而言,语境是话语意义推理的先决条件,语境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可认知范围,如果超越可认知范围,传播就会出现障碍,再好的传播意图也无法实现。
在跨文化传播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高度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文化距离或许大至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之间;也可能小到同一文化主流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区,乃至不同爱好或兴趣的人们之间等等。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做到对源语语篇的正确理解,译者首先要熟悉源语文化。译者不仅要培养和增强两种文化意识,还要学会塑造文化语境意识,自觉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研究本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异同,注意词语的文化语境内涵,避免造成文化休i克或文化误读。语言意义受到文化语境的约束和管辖。因此,海然热提出“语言之所以有别,并不在于能否表达什么,而在于是否非得这么说不可”。
***仅20%的人能看懂英文,谷歌翻译支持100种语言翻译
据悉,谷歌翻译在2006年就已经推出,经过11年的发展已经支持超过100种语言的翻译,镇江翻译人才,覆盖世界99%的***。据高勤透露,谷歌翻译每天提供超过10亿次的翻译,月度活跃用户超过10亿人次,其中95%来自于美国以外地区。
目前,谷歌翻译支持手机摄像头识别即时翻译,手机麦克风和扬声器即时对话翻译,离线翻译等等。
高勤在会上解释了谷歌翻译服务推出的原因,“今天全世界互联网内容中英文占到了50%。与此同时仅有20%的人口能够看懂英文。可以说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来说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内容是与他们绝缘的。”
改变中译外和外译中的“逆差”局面,关键还是要深化对外开放。如果增加中国护i照的含金量,并按对等原则,让其他***人容易进入中国,双方来去便利,交流频繁,则文化走出去水到渠成,不用助推。与此同时,也可考虑如下策略:
第i一,欲求送出去,必先请进来。应吸引更多外国人加入中国文学的翻译。现在在中国学习、工作且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比过去多了很多。他们常作为“白面孔”、“黑面孔”,上电视参加各种节目,成为***对象,这是很可惜的。不如增加拨款渠道和基i金,让他们来参与对外翻译工作。比如爱尔兰文学基1金会,就主动设立基i金,镇江翻译中心,请人翻译爱尔兰文学作品。这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以民间交流为主体。记得 2009年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专门有“版权服务站”;书展上也签下了多笔版权订单。***也批准了中国学术名著、中国文学名著、大中华文库等出版系列工程。不知在其他地方成效几何,仅从美国看,从网下到网上,中国经典还是冷门偏门。学界对中国文献的经典,也多沿袭前人***。说典籍必谈诸子百家和儒佛道。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一些我们认定为好的东西,他人出于种种考虑,漠视甚至排斥。 再者,《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已经有了很多现成的译本,不必再三炒冷饭。而刘慈欣这些科幻作家,经过民间渠道,在国外反成了气候。他的《三体》译本,连奥巴马都买来看。这样的传播,是民间自发开展的,镇江翻译,不假官i方助推之力。
第三,拓展对于价值的认知。这些年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被奉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如陈寅恪、辜鸿铭,在国外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而国外熟知的中国人,如晏阳初,则中国罕有人知。如果我们拓展对于“价值”的认知,为什么不在译介中,“助推”已经可能被外国人接受的晏阳初们的著作?
第四,增加中外合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外合作也是好办法。例如中国古代文献,不要说外国人,就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难看懂。如属中外***合作,则会产生不同可能。需要警惕的是,文字工作过程漫长,合作的话,也需默契。多少年来,也只有杨宪益戴乃迭这种夫妻搭配比较成功。***能做的,是增加些中外协作,在协作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上做些文章。如果真认为某作品重要,可以组建团队来翻,让有的人从事中文翻译,有的人负责外文润色,有的人负责回译以验证译文准确性。一些***典籍,如《圣经》翻译是通过团队协作方式完成,所产生的和合本译本至今仍被使用。好的团队协作合流程再造,能够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第五,尝试共享翻译。过去的翻译,个人英雄主义流行。一旦某个人的翻译被发现有瑕疵,则可能连人带书被通盘否定。水烧到90度,被倒掉重烧。再有人烧到80度,又被倒掉,如此反复。倘若能够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假如能像软件开发那样,让后面的人修改前人错误,增加“补丁”,升级版本,陆续认可所有参与者的功劳,则不废前人努力,有益于逐步改进,镇江翻译协会,功莫大焉。一些***,如“译言”曾有过合作翻译的尝试,大概是因为缺乏资助,没有大规模拓展开。在这个有共享单车的时代,共享翻译,还是可以继续尝试的。
中国文化传向全世界,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也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虚姿态。经济、文化各有规律,未必会同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强势的国际形象,虽然***终会强化文化影响力,但这种关系,也是有一定延后效应的。即便中译外、外译中再保持逆差五十年,也应有胸襟坦然对待。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