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业态出现为行业产品扩大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垃圾处置、快递、仓储物流、砂石骨料制备、煤炭的油气转化、海洋工程等新产业所需的工艺设备中,部分是我们传统产品应用的延伸。需要我们加快对新兴市场的研究,与用户共同完善改进产品,焕发产品的潜能,从而实现新的增长点,打开一片新天地。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是机床进一步延伸人的脑力的体现。
国际市场对重机装备和备件的需求还会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渐复苏,重新确立实体经济在***经济的地位,以及发展中***的基本建设需求,重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工资仅是工厂搬迁的考量之一。生产还受到成本、基础设施、投入和市场经营风险等因素影响。我们绘制出生产率增速和经营风险的对比图,认为大多数新兴市场的经营风险都大于中国,尤其是阿根廷、埃及和尼日利亚等。比中国成本更低但风险更大的是印度、印尼和。只有墨西哥、秘鲁、波兰和台湾地区的相对成本和风险低于中国。通过对众多新兴经济体2013至2018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上涨的对比预测,我们发现,鲜有目的地会比中国更具成本竞争力,且没有任何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幅会超越中国。分析支持了我们的既有观点:未来几年,低成本制造商不会大规模离开中国而奔赴其他新兴市场。
***对国内机床市场采取充分开放政策,用户多偏好“洋货”。工业***部门的改革几度曲折,现行业服务与协调的能力亟待提高。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力量削弱。企业因产品缺乏竞争力而缺资金,从而又影响技术研发能力。国有企业仍是机床行业的中坚力量,但国企的干部选拔、考核、激励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处。应该看到,这种需求一般是由制定解决方案来带动设备订货,而解决方案是我们传统机器制造企业的短板,恰恰是研究、设计院所转型为制造企业的优势。企业的兴衰归根结底取决于人(首先是一把手和***团队),如何把真正合适的人才放在关键岗位上,给他们施展空间,减少人为的干扰,应该是企业***部门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我们至今还滞留在“产权”问题上争论不休。
从长远看,机床(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在于***层面的重视,正确的战略思想,以及合适的政策组合。从近期看,要坚决支持骨干企业,不要让它们被市场低迷和“私有化”喧嚣的双重压力压垮;***对机床支持的专项(如04专项),通过设立正式的机构,改为常态的支持,针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长期持续研发。这方面的学习榜样,就是德国的“弗兰霍夫工业研究院”。没有这样的***支持、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共性研究机构,片面、机械地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是不符合我们装备行业今天的具体情况的。近年来,中国机床工具市场消费总量不断减少,这是事实,而且十分明显。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