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听听在“2016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上两位老总的发言。一位是马钢董事长高海建。他说,1999年,马钢引进条H型钢生产线,钢结构有过一段春天,发展的很快。10多年过去了,钢结构现在遇到的问题还是当年的问题,只不过暴露的更加尖锐和充分而已。中国钢结构发展路长道远,恕我直言,中国还没有这种文化,没有这种消费,也没有庞大的支持体系,现在不应该成为主流。另一位是宝钢钢构董事长郝荣亮,他说,中国钢结构能做到1亿吨吗?1亿吨可以救得了钢构行业吗?救不了!有人说我们的钢产能是10亿吨,有人说钢产能12亿吨,我宁肯相信是12亿吨,因为有很多钢厂其实就没饱和。有人说中国经济加在一块钢产量4亿吨就够了,有的人说是应该美国的10倍也就是8亿吨。我觉得不见得都有道理,日本现在是1亿吨左右,美国大概8千万吨到1亿吨吧。美国不是发展得好好的嘛?那么多航母、那么多军舰。而日本不是也发展得好好的嘛。去年进口国外的钢材有2万吨。过剩这么多,为什么还不能替代进口这一块呢?
坚持节能环保,提高钢结构建筑绿色等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根本方式是转变生产方式,努力提高两种能力,一是提高建筑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制造能力,二是提高现场装配化施工与建造能力,实现建筑业提质增效、降低资源消耗、绿色环保的目标。钢结构作为工业化特征的建筑,应该在绿色建筑、材料回收利用中一步,发挥示范效应。这就要求钢结构企业从设计入手,按照绿色建筑评价等级提升钢结构建筑节能减排水平,运用绿色环保的板材和一体化装修的建材,通过实体检测,用数据说话,让老百姓住上安全清洁的钢结构房子。
其次是贸易方面的挑战。中国出口钢铁产品80%是技术含量低的初加工产品(如棒线材)及粗钢,技术含量高、深加工产品(如不锈钢、电工钢、涂层或镀锌板材)缺乏竞争力,依赖进口。“低出高进”的贸易结构增加了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再其次是管理上的挑战。中国钢结构企业不熟悉国际通行的管理方法,不熟悉国际工程惯例、国际通行管理模式和相关***的工程管理模式及合同模式,常依据国内经验执行项目。另外,由于国内外文化、体制、分包模式、业主要求等不同,很多国内经营方式不适合海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