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年前,同济大学潘晓东开展了《逆光条件下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研究》,全透型主动发光标志牌,该研究明确提出了早晨和傍晚,车辆迎着太阳光时的交通标志处于逆光环境中,因困难或无法视认交通标志极易让驾驶员产生误判甚至于眩晕。遗憾的是,显著的一个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研究仅仅开展到发现问题的这一步,再无下文。
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环境条件下,受限于车辆灯光的光效影响,传统的反光型交通标志形同虚设。
城市商业发达的街区以及广告林立的道路两侧,过度的霓虹灯、照明亮化比比皆是,主动发光标志标准,严重削弱了交通标志在道路系统中的主视认作用。
现在一些缺乏研究、技术不成熟或不负责任的厂家,发光标志都是仅仅把LED安装在铝板和反光膜上,就出现了视认困难的效果。
道路使用者会感觉这个东西并不好,交通管理的主管部门也就会认为这种东西不能使用,否决掉这个技术,非常可惜。真正的主动发光,是光源转换实现了信息显示。发光标志北不是说发出光来,照亮旁边的物体、或者借助它的光看到物体,而是要提取交通标志信息的显示性。
现在我们的面板显示技术已经有非常多的技术创新和优势,显示均匀、色泽柔和、远距离可视、防水性能更好,这方面赛康交安已经在全世界实现了技术的带领。而且主动发光技术能够完全保留交通标志的逆反射基础性能,采用了一些新材料结构。
第二个阶段的约23年时间里又完成了三次主要的技术标准制修订:1986年首部强制性***标准GB5768《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将交通标志扩展到二类168种;1995年发布实施了JT/T279《公路交通标民板技术条件》;1999年对GB5768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修编,广西发光标志,一直沿用至2008年。期间,2005年发布实施了GA/T580《太阳能道路交通标志》,对交通标志的光学形式开展了创新,但该技术在较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普及应用。在这一时期,交通标志的制造工艺主要是应用铝材和反光膜技术,其中反光膜长期依赖于国外进口。
第三个阶段的近7年时间里,交通标志的技术标准工作得到了质和量的同步快速提升,超过10部***、行业标准完成制修订并发布实施,同时还有较多省份和城市制订了地方规范标准。尤为重要的是,2009年对GB5768进行了第三次修编,同年发布实施了GB/T23827《道路交通标导板及支撑件》,发布了JT/T750《内部照明标志》、JTG-D82《公路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2015年先后发布实施了GB/T31446《LED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GB510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另外,GB5768的第四次修编工作已经列入2016年计划。在这一时期,交通标志的制造工艺较多提出了“主动发光”的光学模式创新,受限于技术研发的滞缓,仅仅是较小范围的示范应用,但是在示范应用的道路上极为显著的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近年来呈需求增长态势。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