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工业生产企业不断地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轻工、医药、食品、、颜料中间体、化工助剂和生物工程等行业中,出现了许多热敏性、含有溶剂的物料和某些遇空气即变性、吸湿的特殊物料等。它们的耐温性能很差(如40℃以下),但对干燥成品的含湿率要求却非常严格(含湿率在0.1%以下),并且产品干燥均匀性要求也颇高,这就给企业产品的干燥作业带来一定难度。
现代干燥技术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但至今还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大部分干燥技术目前还缺乏能够精准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实际应用中,依靠经验和小规模实验的数据来指导工业设计还是主要的方式,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是干燥技术所依托的一些基础学科,(主要是隶属于传递工程范畴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实验科学的特点。例如,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展还要靠“风洞”实验来推动,就说明它还没有脱离实验科学的范畴,而这些基础学科自身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燥技术的发展水平。
很多干燥过程是多种学科技术交汇进行的过程,牵涉面广、变化因素多、机理复杂。例如在喷雾干燥技术领域里,被雾化的液滴在干燥塔内的运行轨迹是工程设计的关键。液滴的轨迹与自身的体积、质量、初始速度和方向及周围其他液滴和热空气的流向、流速有关。但这些参数由于传质、传热过程的进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且初始状态时,无论是液滴的大小还是热空气的分布都不可能是均匀的。显然,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过程只凭借理论计算来进行工程设计是不可靠的。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