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初开始,饮茶方法
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好;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更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茶具范围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
“建安所造者……***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
能散发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趣。明代起,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玲珑瓷茶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镂雕透空花纹,再用釉将透雕花纹填平,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烧后镂花处得以墁平花纹清晰可见,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紫砂茶具首先考虑到的肯定是紫砂壶,紫砂壶价格高,而且具有收藏价值,如果考虑到以后可以,有收藏价值的话可以在这个紫砂茶具上,作为要选。
玲珑瓷茶具即为运用玲珑瓷制作而成的茶具。玲珑瓷往往与青花相匹配,而有青花玲珑瓷,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茶具有碗、盏,杯、托、壶、匙等,中国南北各瓷窑所产瓷器茶具具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就是这样,将玲珑镂雕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融合,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陶质茶具有什么特点?
陶质茶具是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饮茶用具,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黏士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形,***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形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形法。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器,但陶质粗糙松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有图案花纹装饰的彩陶。商代初开始出现胎质较细洁的 质地略显租糙,印纹硬陶。喝茶是传统的饮食文化,“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礼仪,过年走亲访友时,主人也总会沏一壶好茶来***客人。战国时期盛行彩绘 呈黄褐色陶,汉代创制铅釉陶,为唐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打下基础。 至唐代,茶具逐渐从酒食具中完全分离,《茶经》中记载的陶质茶具有熟盂等。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质茶具的发展在明代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