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茶具的***方法其实都比较简单,主要是要养成习惯,在每次泡完茶后记得把茶渣倒掉,用清水把茶具清洗干净。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青白瓷茶具
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无论是品尝传统的中式茶还是西式下午茶,总讲究好茶配好器,以精致的茶具可以提升品茶的体验。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湖北江夏的湖泗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现代釉中彩与玲珑瓷的结合运用,而创作出了釉中彩玲珑瓷。釉中彩玲珑为景梅文化瓷创新之举,采用传统釉中彩与镂雕玲珑的综合技法,并很好的融合,创作的釉中彩玲珑瓷追求绿色与环保的生活理念,整体上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之特点。
茶具收藏自古就有,既能实现泡茶的功能,又能作为家居装饰,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许多茶友都愿意收藏几件自己喜欢的茶具。收藏茶具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就是瓷器茶具收藏和紫砂茶具收藏。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其收藏与***古已有之。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紫砂壶的***价值受到了人们青睐,其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但仿品也大量出现。收藏紫砂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更好,不失茶的原味是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质茶具的发展在明代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
二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等。能工巧匠或名人大家在壶体上经常用刀代替笔,雕刻山水花鸟的图案,镌刻金石书法,令紫砂壶成了一钟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金石及造型集中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还能欣赏艺术,获得知识的启发与美的享受。但由于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时随意添加化学原料,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三是“老”的误区。许多人认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四川和浙江也有生产的黑瓷茶杯,广东和其他房地产的仿古茶杯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越老越好。
瓷质茶具有什么特点?
在陶器烧结过程中,含有石英。绢云母、长石等矿物质的瓷上经过高温培烧后,会在陶器的表而结成薄釉,釉色也会根据烧制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从而诞生出路质细密,光泽莹润,色彩斑斓的精美瓷器。瓷器食器质地坚硬、不易洇染.使于清洁、经久耐用、成本低廉。 瓷器始于商周,成熟于东汉。【陶瓷茶具的安全性】首先,说到陶瓷,我们一般会选择高温制作出来的瓷茶具,因为高温制作出来的瓷茶具,安全性更高一些相比更强,那说到如何来分辨究竟是高温还是低温呢。发展于唐代。瓷脱胎于陶,初期称原始瓷,至东汉才烧制成真正的瓷器。瓷分为硬究和软瓷两大类,硬瓷者如景德镇所产白瓷,软瓷如北方富产的骨灰瓷。茶具有碗、盏,杯、托、壶、匙等,中国南北各瓷窑所产瓷器茶具具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
青瓷是在坏体上施含有铁成分的釉,烧制后呈青色,发现于浙江上虞 一带的东汉瓷窑。白瓷是以含铁量低的瓷 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成熟于隋代。唐代民间使用的茶器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主,形成了陶瓷史有名的南青北白对峙格局。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