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上海电镀工业
1937年,爆发,我国东北、华北及其他地区相继沦陷。经过八年浴血,1945年,日本投降。这一时期是中国工业的困难时期,电镀工业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谷,偶有发展,也极其缓慢。
(1) 上海工厂的内迁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为避免机器设备落人敌手,8月份上海工厂迁移监督会成立。不久批工厂开始***,用木船装载机器设备,从上海苏州河出发,运往内地。参加***行动的有五金、机械、化工、冶炼、橡胶、煤气等重要企业。电镀工业因规模较小,未参加这次内迁行动。但是在内迁工厂中有一家合作五金工厂,将进口的镀铜、镀镍、镀铬和抛光机全部***。起初运至武汉,1938年,又搬迁至重庆小龙坎天星桥,改名为合作五金制品公司,***生产
早期应用电镀的地域分布
中国人在1865年开始掌握电镀工艺,十余年间发展很快。在1880年时,电镀应用不仅是在上海,手持光谱仪精度,在其他城市也有应用。据《电气镀金序》(1880年)所说“电气镀金法,虽在西国为四十年前所设,而传至中国,亦有数年。今通常各大埠头,手持光谱仪维保,俱有华人能之。如十余年前上海小东门外开设美华书馆,用此法做铅字一套,先刻木板阳纹,而以电气镀成阴纹铜模,再以铅汁倾于模内,浇成印字。以后上海华人仿造者多,不特作印书铅字,且作图书等。并将各金类器具,镀以金、银、铜者,亦有人。
旧时妇女佩戴的钗环镯链都是纯金制成,但贫困妇女也有以铜质代替。为使铜质首饰酷似真金,早期民间采用传统包金工艺。当电镀传入我国后,一些作坊嫌传统包金手续繁琐,成本较高,纷纷改用新法,称为“新法包金”,一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流行。在其他地区,如山东、山西等地县城也有此工艺。据记载:“妇女所用钗环首饰,昔年率以金银制成,间有铜质者,恒粗劣不堪。自清朝咸丰年间,首饰逐渐进化,包金镀银,均能酷似真金”,“艺术精良,花样繁复,恒合妇女之需要,乃渐成***。”
关于镀金方法,初期有一种浸渍镀金工艺,手持光谱仪使用,在京津两地用得较多,手持光谱仪,方法是:“用焦性磷酸苏达及绿化金作金浴,以被镀之物浸渍其中,金即附着其上”。后来电镀法也被普遍应用:“即溶衰化金钾(化金钾)于水,以电气通过其中,系纯金片于电池之阳极,系被镀之器于阴极,于是阳极之纯金,遂附着于阴极之器面”。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