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圆顶是供天文望远镜观测使用的球形屋顶,用于保护天文望远镜免受日晒雨淋,也是天文观测的标志。
天文圆顶可作360°方位旋转,天窗可作俯仰运动。这样,观测者可在任意方位进行天文观测。如:日食:日全食、日偏食及日环食月食:月全食及月偏食、半影月食。公司生产的天文圆顶,均系超半球结构;外幕采用不锈钢覆面(也可按用户要求采用其他材料),采用防锈铝覆面;内部为钢架结构,幕板与骨架采用锍钉锍接,重量轻,强度好;外观平整,燥声小,电源及开关控制采用滑环输入,绝缘性能好,操作方便;天窗运用采用电器及机械双重保护,安全可靠。
建造这台仪器的 技术并不难。首先,工作人员使用高压热水在南极冰层中钻一些深达2450米的 洞,每钻一个洞大约需40小时。然后,研究人员把一条带有连成一串的 60个检测器模块的 电缆往下放进这个洞里,并给这个洞浇满水,让它重新。
当一颗中微子在“冰立方”中触发了与某个原子核的 反应的 时候,会产生闪光。检测器就把闪光记录下来,地面的 计算机根据记录下来的 数据,可以重新构建出每一颗中微子的 特性,并确定它们的 能量及其来向。
百年老台,近代天文入华来
明朝中后期,正是西方科学传统复兴、近代科学革命风起云涌的 时代。哥白尼“日心说”的 产生,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 思想基础;而伽利略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并得到的 惊人发现,则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 实测传统。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象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中国作为一个悠悠文明古国,有史以来就有观天测象的 传统,在世界天文发展史曾做出过独特的 贡献。但从明朝开始,随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 飞跃发展,中国传统的 天学方法相对来说开始落后了。
二十世纪10年代~20年代,徐家汇、佘山、菉葭浜并立为上海三大天文台,其中徐家汇天文台担负着总台的 职责,其业务和国际影响力在上世纪30年代也达到了顶点。
然而,的 开始给这个天文台带来了巨大的 影响,30年代后期各项业务曾一度陷入停滞。不错,那确实是中国人自行建立的第1座现代天文台,也是中国天文人的自豪。一直到***成立后,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被***接管,其中天文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代管,改称为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其它部分则先后分离成立了上海气象局、上海局等单位。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