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
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五六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有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后来,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在1930年提出,是一种尚没有办法检测到的粒子带走了缺失的能量和动量。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个缺口。
正是因为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所以很难对它进行检测。直到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茵斯才在一个核反应堆发射的 中微子洪流中,通过特殊的 方法验证了中微子的 存在。1995年,莱茵斯因这项成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中微子与天文学研究有什么关系 呢?为避免宇宙射线的影响,他把实验室建在1600多米深的一个金矿中。中微子是除了电磁波外,携带着宇宙中核反应信息的 另一位信使,因为天体的 核反应会发射出中微子。中微子可以穿越星 系 ,且不与充满宇宙的 电磁波辐射发生相互作用。星 系 的 磁场也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这些特殊的 性质使得中微子可用于研究深空中所发生的 一些天文现象。
经过多年进一步的 研究才发现,原来中微子可以分为三种,戴维斯检测到的 只是其中的 一种。这三种中微子本身可以相互转化,由一种中微子变成另一种中微子。这一事实后来成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 基石之一。2002年,戴维斯因为探索中微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什么不论初始条件如何,天文学家都会观测到相同的恒星质量分布(初始质量函数)。
随着戴维斯的 成功,物理学家们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的 矿井或隧道中建造了几处第二代中微子检测器。这些检测器同样都使用庞大的 靶体,不过它们的 靶体是更加有利于检测的 超纯水。一颗中微子穿过水的 时候,如果与遇到的 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带电粒子。在这台仪器中,冰起着以往研究中超纯水的作用,它既是靶体,又是观测介质。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