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象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为什么天文台要造成圆顶结构呢?难道是为了好看?不,天文台的圆顶完全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它特殊的用途。
我们看到的这些银白色的圆顶房屋,实际上是天文台的观测室,它的屋顶呈半圆球形。走近一看,半圆球上却有一条宽宽的裂缝,从屋顶的高出一直裂开到屋的地方。哪里是什么裂缝,原来是一个巨大的天窗,庞大的天文望远镜就通过这个天窗指向辽阔的太空。
正是因为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所以很难对它进行检测。直到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茵斯才在一个核反应堆发射的 中微子洪流中,通过特殊的 方法验证了中微子的 存在。1995年,莱茵斯因这项成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中微子与天文学研究有什么关系 呢?中微子是除了电磁波外,携带着宇宙中核反应信息的 另一位信使,因为天体的 核反应会发射出中微子。在这台仪器中,冰起着以往研究中超纯水的作用,它既是靶体,又是观测介质。中微子可以穿越星 系 ,且不与充满宇宙的 电磁波辐射发生相互作用。星 系 的 磁场也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这些特殊的 性质使得中微子可用于研究深空中所发生的 一些天文现象。
然而,当研究人员把第1串检测器往下放到冰中以后,它们完全没有起作用。后来,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在1930年提出,是一种尚没有办法检测到的粒子带走了缺失的能量和动量。原来,在闪光到达检测器之前,留在冰中的 微小气泡散射了这些光线。幸好,科学家们发现,在深度超过1400米时,冰的 压力高得使气泡消失,研究人员所需要的 清晰信号就出现了。因此,在接下来的 实验中,检测器串就降到了1450米以下。
“冰立方”中的 闪光大都不是来自深空的 中微子产生,因为抵达地表的 中微子大都来源于地球大气层。来自深空的 宇宙线与地球大气中的 原子碰撞,会产生很多中微子,它们与来自深空的 中微子的 比例达到500000∶1。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