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团体膳食走过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80年代前,我国有条件的***、ji关团体、各类企业均以“大食堂”的形式为职工提供午餐。 做法是,安排几十名全民所有制员工主持食堂工作,厨房设备简单老化,就餐场所装修简陋,厨师未受过***训练,清洁水平低,菜品以大锅饭为主,餐单变化少而且不讲究营养构成。共用部位,使用者应尊重卫生包干者的劳动,用后保持整洁(冷藏室、切配间***放置物品)。
它是指在一个时间周期内,某个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在其所属的场所内,通过谈判和招标等方式选定***的团膳公司。双方以合约的形式,按双方事先约定的模式及标准等,按双方约定量提供餐饮产品及现场服务,且在合约的周期内模式、标准、经营权等基本不变。其运营模式可大体分为三类:现场制作销售、半配送并在现场生产销售、配送已加工制作好的食品。各类学校团膳各类大学、各类中学、各类小学的团膳构成了所谓的“学生营养餐”。其运营特点可大体分为五个提前:提前量化、提前计划、提前核算、提前***、提前生产。
膳食结构的平衡
中国饮食文化之道,首先体现在中国人吃什么食物的问题上。中国人吃的食物十分广泛,品类极其多样,无论是山珍海味、飞禽走兽,还是植物的根、茎、叶、花,甚至包括毒蛇、蝎子等,无不可以入馔。正像有的笑话说的那样:“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地上爬的不吃火车,四条腿的不吃桌椅,两条腿的不吃梯子。”如此,又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即是不是像有人责难的那样,是“饥不择食”地胡吃、乱吃?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中国传统的吃,不仅仅追求的是色、香、味、形俱佳的肴馔,而是自始至终在饮食为了健康的总指导思想下,创立和运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学理论,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膳食平衡理论。用现代语言来说,是在营养上主张合理膳食。个人卫生管理:①员工须持卫生防疫站健康证方可上岗,并定期接受体检。也就是说,既要满足进食者对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又要使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一种生理上的平衡,即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三者之间的平衡,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之间的平衡,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之间的平衡等等。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气味和而服之”的观点,这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的关键。中国传统营养学认为食物皆含“气”、“味”。其气为阳,味为阴。这里的“合”是指和合,“气味和合”也就是性味平衡。像膳食的“四性”之和,就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要协调,既不能太热,也不能过寒,否则就要加以调整。只有食物寒温调节得和合,处于均热状态,才能使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气味和而服之”,也就是说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方能补精yi气,才能利于健康。”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未忘本,真为可笑。这是由于谷肉菜果均有“四气”、“五味”,宜和合而食用。如果偏重焦苦之气味,则会增火化;如果偏重咸腐之物,则会增寒化。正像《内经》所说:“久而增气,***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看来食物种类齐全在膳食结构上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气味和合平衡,如果气味不合,失去平衡,即使食物种类齐全,也不可能补益于***的精气。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