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zheng府于1929年确定为***礼服之一。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ge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主要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旗袍的款式、结构、量体、制板、裁剪工艺、制作工艺、盘扣制作、边式等。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1、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旗袍的襟、领1、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旗袍为楷模的。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早在1933年,中国qi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获银奖。 国际旗袍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曾定制了60套缂丝旗袍作为中国zheng府赠送各国元首夫人的礼物,每件价值十万元。各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参加慈善义演。 外国游客来上海,常常将订做旗袍作为第yi个节目,视之为中国元素代表。媒体报道过美国观众穿旗袍观看中国文化节演出。 法国著1名服装设大师皮尔·卡丹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