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被动化向能动化的转变舞台灯光发展新趋势之二,是由被动化向能动化的转变。灯光
以往的舞台灯光,常常过分强调为舞台演出“创造舞台环境的空间感、时间感,渲染舞台气氛,突出中心人物,提供灯光效果(如跑云、下雨、水波、闪电)等。”处于被动服务的地位。更有甚者,只强调照明作用:“舞台灯光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演出时的舞台普通照明,智能灯光品牌,故也叫‘舞台照明’。”
而现在的舞台灯光,除了过去已有的为舞台演出服务的功能以外,则更多强调灯光本身的能动作用,强调灯光的创造、创意,从而使舞台灯光起着深化主题、创造风格、打造品牌等更多更大的艺术作用。灯光
早期戏剧曾有露天或半露天的演出史,都以日光为光源。但随着演出场所搬进室内或夜间演出,开始出现了舞台灯光舞台灯光。据文字记载,1102年后,中国北宋的汴梁,每逢元宵节都演出'百戏',看台楼下用坊木垒成舞台,台两旁的垛楼上各挂灯球一枚,什么的灯光,大有丈余,内燃椽烛,这是中国人造光源之始。16世纪欧洲如在室外夜间演出,则用浸过树脂的绳子制成篝灯作为光源。15~16世纪间,意大利布景师进行了色光照明的试验。17世纪初意大利人在演出中做过控制灯光骤暗的各种试验。而法国古典主义演出中也做过如何表现一昼夜时间变化的尝试。18世纪以来,演出时熄灭观众席场灯、只留舞台灯光,南京灯光,已形成惯例。1755年德累斯顿剧院演出歌剧《耶奥》时,舞台上点燃蜡烛达8000枝之多。19世纪以来,光源变化迅速。1808年伦敦兰心剧场首先用上了煤气灯。因为煤气灯可以利用管道统一控制并可有明暗变化从而得以推广。英国人H.德拉蒙特发明了石灰灯,在舞台上能产生类似日光或月光的光色。1870年英国使用了石灰灯作为追光,后又以油漆涂在石灰灯的玻璃罩上获得色光效应。1846年巴黎歌剧院使用电弧光源,后又利用电弧光制作出彩色丝绸滤光片并创造了用5个连续的灯光变化来表现从日落至日出全过程的舞台形象。20世纪初,钨丝灯泡问世后,为舞台提供了发光集中的聚光灯,并为表现舞台空间、创造舞台气氛提供了有利条件。调光器的发明,灯光系统的统一管理的使用,都加强了舞台灯光的表现力。1920年意大利人M.佛尔吐尼设计了一种柔光光线反射系统,利用从丝织品上反射出来的电弧光源来摹拟自然界的光色表现天空的幻觉。
光的呈现与隐匿
这是本体论,关乎现实本质,体现了物质与时空此时此地的不可分割性。但是光对生命体的表现就像时空之旅,不受这个物质的约束。
灯光装置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夜间灯光勾勒出树林的形状,层次,赋予它们活力和灵动感,一种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景象。隐性光源使物体发光,舞台灯光工程,好似它们本身就是发光体,从而诞生了1994年的一个夜间设计项目——移动小车灯光装置,它可以调节光束宽度,并能反射光线,保持必要的明暗对比。
这种用光技巧提升了光的表现力:避免了直射光线***睛的伤害,明亮却不突兀。夜间时分***能说明光的二重性。仿佛失去了时空感,光原有的魔力就是吸引人们对物体的注意而非对它自身的关注。建筑物、材料及颜色随光线变幻,如同自身生命力使然。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