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宣传活动|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
价格:1.00
客家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也是汉民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通常称作客家民系。这个民系由避战乱、躲饥荒南迁的汉人与赣闽粤相交三角地带原有的土著居民整合而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民族支系。其成员后来又扩散到海内外广大地区,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以勤劳、刻苦、踏实、纯朴、热情而著称。赣闽粤相交三角地带既是客家民系的诞生地,客家文化的发展、成熟地以及外迁的故地,又是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约占全球客家人总数的一半,被称为“客家大本营”。其中,江西赣州、福建汀州(长汀)、广东梅州作为客家聚居地的三个中心城市,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球客家人普遍认同赣州为“客家摇篮”。赣南是赣州市辖区的通称,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故称赣南。东接福建三明和龙岩,南至西南临广东梅州、河源和韶关,西靠湖南郴州,北连江西吉安、抚州,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辖18个县(市、区)(章贡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18万,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采取五个方面的基本保护方式:一、抢救性保护;二、传承性保护;三、生产性保护;四、整体性保护;五、展示性和数字化保护。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点区域是以赣南围屋、古村落、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民俗节庆活动等比较集中的地方为取向的区域,是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重要的文化空间。古村落以宁都东龙古村,兴国三僚古村,赣县白鹭古村、田村镇田村、湖江乡夏湖村,于都宽田乡杨公坝村、桥头乡上堡村,南康唐江卢屋古村,瑞金密溪古村,寻乌周田古村等为重点区域。赣南围屋以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县等地区为重点区域。客家山歌以兴国县、龙南县、会昌县、大余县等为重点区域。赣南采茶戏以章贡区、赣县、南康市、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于都县、信丰县、安远县等为重点区域。民俗节庆活动以石城灯会,龙南县杨村太平龙舟赛,信丰县古陂镇“席狮”“犁狮”、大阿镇龙灯会,于都县葛坳乡黄屋乾庙会、银坑镇甑笊舞,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宁都县石上乡汉帝庙祭祀、洛口镇祭祀火龙神、石上乡石上割鸡担灯,章贡区水东镇七里仙娘庙会等活动举办地为重点区域。建设好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促进客家文化的整体性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激发文化活力,促进赣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