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台雕刻,石刻佛台,雕刻佛台,佛台台基
须弥座概述及故宫须弥座的类型“须弥”二字,见于《佛经》,本是山名,亦译作“修迷楼”,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古代注音。《佛经》中以喜马拉雅山为圣山,佛座称“须弥座”,意即佛坐在圣山之上,以示佛的伟大和对佛的尊重。中国最早的须弥座出现于山西大同市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云冈石窟,在其多处佛塔的下面都发现了须弥座形式的基座。这个时期的须弥座造型简单,只有一些简单的纹样装饰,具有明显的佛教艺术特征。随着当时佛教建筑的发展需要,须弥座渐渐演变成后来高级建筑物的基座。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也可见许多须弥座,早期比较简单。五代以后,有枭混、莲瓣的须弥座逐渐盛行,至宋则更甚,这就与后世常见的须弥座样书基本一致了。从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建筑所见,到了唐代以后,须弥座才用于房屋建筑之中,而且只作为建筑群中轴线上主要殿堂的基座,所以,至少在唐代,须弥座已经被认同为较普通素方台基更为高级的建筑基座形式了。宋辽金之际,须弥座已十分成熟丰富,形式进一步走向繁缛,走向程式化,北宋官书《营造法式》对须弥座之制有明确记录。元代须弥座的形式,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明清时期,须弥座进一步简炼,官式建筑尤其如此。故宫须弥座按照建筑类型分,主要体现在建筑台基、墙体下肩、砌体、基座等处。按照材质类型划分,则主要体现有琉璃、石、木、砖等须弥座。其中琉璃须弥座主要用在照壁处,木质须弥座主要用在室内装修及陈设、砖须弥座主要用在室外陈设。石质须弥座应用范围最广,用于主要殿堂的台基和各式门基座。本文只讨论建筑须弥座,主要集中在石质构件。故宫须弥座按照构造类型可分为四种,即:(1)基础形式:最常见的一类,自下而上各部位作者:故宫博物院[1]梁思成,台基简说,梁思成全集(第六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38页,2004年[2]莫畏,须弥座探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9月[3]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75页,2006年[4]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89页,2008年[2][1]都是单层,其上无栏板柱子及龙头。在故宫各式琉璃门中都是这种类型。重要大殿的基础也是这种须弥座,不同之处在于大殿的须弥座雕刻较多,从上至下,每层都有雕刻。而琉璃门须弥座只是在束腰和圭角有雕刻样式。(2)勾栏须弥座:须弥座之上有栏板柱子的须弥座,无龙头,多出现在室外陈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