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史新纪元的开元通宝值不值钱
“开元通宝”铜钱是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开始铸造使用的。唐朝此后还有其他铸钱,但开元通宝是此后近300年间***重要的***。开元通宝钱径2.4厘米,和汉五铢大小差不多。它的重量为2.4铢,即一两的1/10。也就是说,10枚钱重24铢,恰好是一两。因为2.4铢这个数目用起来不方便,后来唐人就将“钱”发展成一个新的衡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中国古代重量进位很复杂,"钱”的引进是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以后中国历代铸钱,大小和轻重都取法开元钱。"钱"这个重量单位,就从唐朝开始沿用至今。开元通宝轮廓深峻,钱文端庄匀你、铸造精良规范。其外圆内方的造型,继承了北魏和隋五铢的传统,钱文却别出心战、既不是像以往那样以重量命名,如"半两"、“五铢等”,也不用年号,而是改称"通宝"。作为纯粹的***符号,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历时1300余年。此后,还衍生出"泉宝"、"元宝"、"重宝"等等。***称“宝”,说明它流通的范围和发挥的作用都比过去扩大了。开元通宝面世80余年后,日本奈良时代的元明天皇铸造了"和同开宝"***,其形制、重量及钱文也均效仿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四字钱文是欧阳询书写的。欧阳询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被誉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旧唐书·欧阳询传》称其书“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他学书不仅学其形,而且善于揣摩,力求尽悟他人笔画工巧和意态风神之妙。欧阳询独创的笔力险劲的“欧体”,在当时已名重长安,受到人们的喜爱追捧,成为学书者争相效仿的楷模。甚至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几次派遣使臣到唐朝求取欧阳询的书法,令唐高祖李渊也感慨不已。所以,由欧阳询来书写大唐开国钱文在当时也是众望所归。欧阳询是位全能书家,“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所谓八体,指大小篆、隶(八分)、真(楷)、行、草以及飞白、章草等,但欧阳询所写钱文并没有使用传统的篆书,而是采用八分隶体,方圆兼备,端庄浑厚,很能显示唐文化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用隶书作钱文,从三国时已开始出现,但开元钱影响极大,从这以后的钱文多效仿之,一般都不再采用篆书了。唐朝以年号做钱文的很多,如高宗的“乾封泉宝"、肃宗的"乾元重宝”、代宗的“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以及武宗的"会昌开元”等,但高祖李渊的年号是武德。"开元”顾名思义,是开创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自然是通行宝货之意。读取顺序以钱范为标准,先上后下,次左再右。然而有趣的是,唐代还有旋读钱文为"开通元宝"的,意思是开始通行的主要***。《旧唐书·食货志》虽然承认这种读法"其义亦通”但却称之为“流俗”。规范的读法当然是“开元通宝”,这一语义让人更能感受大唐王朝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开元通宝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非常有趣,那就是在一些钱的背面有着星点、月亮或太阳,还有星月在一起的。更有一种开元钱,它的穿孔上面有︶或︵纹,据说这是工匠进呈钱模蜡样时,被皇后掐的指甲印,铸钱工匠不敢擅碰圣迹,结果就遗留在钱背上。还有人把这传说具体到是杨贵妃的指甲印,为此金朝有个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金钗坠地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开元通宝,唐代另一种大量用做***的是绢帛。盛唐时期的开元年间,玄宗皇帝针对百姓较之绢帛更喜欢要钱的现实,曾经颁布过两道诏敕,其大意是:绫罗绢布在市肆可以等同***交易,对那些只收钱的违者,准以***论罪。凡购买庄园、家宅等不动产以及从事奴婢、马驼等高额交易时必须使用绢布绫罗丝棉等,违者利罪。在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一份天宝二年(743年)交河郡的物价表,其中价格几乎都是用钱来表示,但马、驼类就是用大练、小练的疋数来表示的。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篇《卖炭翁》有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虽然是在讥讽宫廷中人欺凌百姓,但也可略见绢作为***之一般。其实不仅私人经济如此,朝廷的租税收入、庸调全用绢帛;官吏的月俸本以钱计,但有时也用绢帛充之。皇帝赏赐用绢帛更是习以为常,官僚死后按唐制赐予的***费也是用绢帛代替的。文章编辑: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公众号gzxinchang),旨为大家提供优质的艺术品收藏鉴定知识,每天更新。)
广州信昶银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
业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