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瓷器特点是什么,宋代官窑瓷器如何鉴别
宋代的“官窑”与明清时期的“官窑”在概念上有着不同的指向,所指的内容不同。宋代官窑瓷器是指一个具体的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帘口,北宋官窑的窑址由于黄河的原因现在还没有确定,南宋官窑的窑址有两处,都在现在的杭州,一是修内司官窑,二是郊坛下官窑。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生产皇帝的御用瓷器,只有这两处窑口烧制的瓷器才叫“官窑”。明清时期的“官窑”是指景德镇烧造的一种***御用瓷器,不指某一个具体的窑口,只要是奉旨烧制,哪个窑口烧出来的都是“官窑”。北宋官窑在文献中称为“汴京官窑”(俗称“旧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目前尚无法***,因为北宋的官窑遗址很有可能在黄河泛滥中被淹埋在地下,无法探知其余址,又没有发现其他具有明确纪年的北宋窑址烧造过官窑遗存,所以北宋官窑窑址现在仍然是古陶瓷考古中的空白,窑址随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终结。北宋官窑瓷器和汝窑相差无几,造型,制造工艺均接近汝窑。器身光素无饰,常使用棱纹和凸弦纹作为装饰。在造型与仅有的装饰弦纹的位置安排十分考究,旧官窑的釉色与纹片是古今收藏家***钟爱的特征之一。在焙烧过程中,工匠利用胎土中含铁成分高的特点,在器口和底足部分施釉稍薄,形成特有的“紫口铁足”特征,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北宋官窑器物的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为仿古青铜的造型。如贯耳瓶、贯耳樽、兽耳炉、笔洗等文房用具。盘、洗等器物都是用支钉法进行烧制,器底留有很细小的支钉痕迹,其他器物用正烧法,瓶类器物的底足与其他器物底足相比稍高一些。北宋官窑收藏的金律:北宋官窑器物的胎质细腻呈***,有深、浅之分。釉质精细,釉面有天青色、粉青色和翠绿色,釉面通体布满大片纹。官窑由于烧制的器物的口沿釉薄而透出紫颜色。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体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银润如堆脂,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紫胎色。北宋官窑器物底部因采用满釉支烧工艺烧造,因此会留下五枚紧靠足墙的圆形支钉痕迹。底足无釉处露出深酱色的“炉胎釉”,形成典型的“紫口铁足”。所以,紫口是北宋官窑器物的一大特点。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一是修内司官窑,二是郊坛下窑。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资料。近年在杭州老虎洞发现的官窑窑址,出土大量精美瓷器和窑具,为南宋官窑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对于南宋官窑,同时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曾有几句简单记载:宣政国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官窑收藏的金律:南宋宫廷建立了钧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南宋官窑分为两种: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早期的瓷胎比北宋官窑瓷胎薄,胎骨中因含铁的成分较多,所以胎色为黑色或灰黑色,一般称“黑胎”。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早期的南宋官窑器釉层不厚,釉面滋润,有玉质感,釉色有天青、粉青、青灰和近似蜜腊黄等色,其中釉色以天青色为正色,并有深浅之分,通体施釉,器型美观。南宋晚期官窑施釉较厚,在瓷片的断面上,可看出多次施釉的痕迹,有的釉层竟然厚过瓷胎骨,釉色沉静滋润,比早期产品更具有玉质感。不管薄施或厚施釉汁,都能显出莹润的质感。用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真品南宋官窑的气泡存在与汝窑正好相反,呈现的气泡小而密度大,俗称“聚沫攒珠”,这是鉴定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南宋官窑的釉面一定有疏密不等的开片,收藏界为各种纹路的开片命名如冰裂纹、鱼子纹等,器物棱角处釉层薄而露褐色或***胎骨,口沿为赭色或赭黑色边,俗称“紫口”。足底露胎处为赭色、紫黑色或赭黑色的护胎釉。釉而有缩釉点,釉面呈蟹爪绞片,并有紫口铁足特征。南宋官窑大都素面无纹,少数器物上偶尔可见模压花纹、雕花花纹和弦纹花纹装饰。南宋官窑器物造型主要有樽、觚、炉、盘、瓶及文房等器物,一般以小件器物为主,多削足整齐。在烧制上裹足支烧与垫烧都有。器底大而薄的多数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器物造型庄重、趣味高雅,追求的是单纯的质料美和纯净的釉色美,色调淡雅含蓄、清逸脱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时尚爱好和审美***。文章作者:信昶银艺术品审核中心更多艺术品鉴定收藏知识(点击查看))
广州信昶银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
业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