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护理产业运营现状与投资风险评估报告2014-2019年
中国医疗护理产业运营现状与投资风险评估报告2014-2019年【报告编号】:17422【出版时间】:2014年4月【出版机构】:中研智业研究院【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报告价格】:【纸质版】:6500元【电子版】:6800元【纸质+电子】:7000元【订购电话】:010-57126768【在线联系】:QQ908729923【联系人】:杨静--客服专员http:///baogao/ml【最新目录】第一章中国医疗护理行业发展背景1.1医疗护理相关概念1.1.1医疗护理的定义1.1.2医疗护理的内容1.1.3医疗护理的核心1.2医疗护理服务模式1.2.1医疗护理服务模式(1)功能制护理模式(2)责任制护理模式(3)整体护理模式(4)过渡期护理模式(5)远程护理模式1.2.2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演变(1)从功能制护理到责任制护理的转变(2)从责任制护理到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1.3医疗护理行业风险管理1.3.1医疗护理风险(1)诊疗风险(2)技术风险(3)诚信风险(4)经营风险(5)人才风险1.3.2护理工作面临的风险1.4报告研究单位及研究方法1.4.1报告研究单位介绍1.4.2报告研究方法概述(1)文献综述法(2)定量分析法(3)定性分析法(4)案例分析(5)多角度分析(6)政策法规资料(7)政府部门统计及数据资料第二章中国医疗护理行业发展现状与调查2.1医疗护理行业市场环境分析2.1.1医疗护理行业政策环境(1)医疗护理行业相关标准1)《护士条例》2)《母婴健康素养》3)《护理工作核心制度》4)《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5)《护理院基本标准(2012版)》6)《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2版)》7)《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2)医疗护理行业相关政策1)《卫生部关于专科医院设置审批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2)《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3)医疗护理行业相关规划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1年)》3)《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年)》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2.1.2医疗护理行业社会环境(1)医疗护理缺陷概念(2)医疗护理缺陷因素1)医生因素2)护士因素3)医院因素(3)医疗护理缺陷对策1)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护患关系2)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意识3)加强相关教育,消除纠纷隐患4)尊重病人权利,维护病人权益5)加强护理管理,深化护理改革2.1.3医疗护理行业人力环境(1)我国注册护士数量(2)我国注册护士分布1)医疗机构注册护士2)综合医院注册护士3)专科医院注册护士4)中医医院注册护士(3)我国注册护士结构1)国有机构注册护士2)集体机构注册护士3)联营机构注册护士4)私营机构注册护士5)其他机构注册护士(4)我国注册护士比例1)医护比2)床护比2.2医疗护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2.1医疗护理行业发展阶段(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2)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2.2医疗护理行业管理现状(1)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热点1)护理安全管理2)护理人性化管理3)实施护理绩效考核(2)现代医院护理管理成就1)质量管理规范化2)管理人才专业化3)管理重点技术化2.2.3医疗护理行业存在问题(1)护士整体素质偏低(2)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3)传统医护关系仍然存在(4)护士缺乏对新工作的深入了解2.2.4医疗护理行业相应对策(1)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2)转变护理人员护理观念(3)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巧(4)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培训(5)建立一套合理护理标准2.3现代医院护理现状调查分析2.3.1公立医院护理现状调查(1)公立医院护理服务内容(2)公立医院护理服务价格1)护理服务价格内涵2)护理服务定价原则(3)公立医院护理服务供给现状调查1)护理服务供应主体2)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公立医院护理服务需求现状调查1)护理服务需求总量2)护理服务要求提高2.3.2民营医院护理现状调查(1)民营医院护理特点调查1)医院市场竞争激烈2)护理专业发展缓慢3)护理人员流动频繁4)护理质量标准不统一5)护理队伍结构不合理(2)民营医院护理发展对策1)增强服务营销意识2)做好全方位护理服务3)规范护理操作流程4)采取形式多样的“三基”培训5)重视对骨干力量的引进与培养2.3.3基层医院护理现状调查(1)基层医院护理现状调查1)护理组织结构2)临床护理模式3)护理管理职能4)护理服务质量(2)基层医院护理发展对策1)建立护理资讯系统2)合理地配备人力资源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4)公示等级护理服务标准2.4慢性病医疗护理模式研究2.4.1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1)居民两周患病情况(2)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4.2慢性病护理研究情况(1)慢性病研究的结构(2)慢性病研究的演变(3)家庭护理干预的研究2.4.3慢性病护理服务形式(1)家庭护理(2)康复护理(3)网络化护理2.4.4慢性病自我护理模式(1)自我护理概念(2)慢性病自我护理模式1)事先影响因素2)可行影响因素3)自我护理模式特点第三章中国医疗护理行业服务模式深度研究3.1责任制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1.1责任制护理发展概述(1)责任制护理发展定位(2)责任制护理基本理论(3)责任制护理基本特点3.1.2国际责任制护理发展历程3.1.3我国责任制护理发展历程3.1.4我国责任制护理发展误区(1)生活护理定位偏低(2)扁平化排班方式出现盲区(3)责任制整体护理形式化(4)脱离病人需求的护理服务错位(5)文书记录缺位或缺乏逻辑连续性3.2功能制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2.1功能制护理概念3.2.2功能制护理优点3.2.3功能制护理缺点3.2.4功能制护理应用区域3.2.5功能制护理发展历程3.2.6功能制护理特点分析3.3整体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3.1整体护理发展必要性(1)客观条件成熟(2)主观意愿驱使(3)现实矛盾突显(4)社会发展需要3.3.2整体护理的含义(1)整体护理概念(2)整体护理优点(3)整体护理缺点3.3.3整体护理遵循原则(1)人本观原则(2)整体观原则(3)优质服务原则(4)连续护理原则(5)经济价值原则3.3.4整体护理工作模式(1)临床护理路径概念(2)临床护理路径优点3.3.5整体护理在临床实践的深化(1)人性化护理模式(2)个体化护理模式(3)多元文化护理模式(4)“按职称上岗,三位一体”护理模式3.3.6整体护理发展前景展望3.4全程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4.1全程护理模式的建立背景3.4.2全程护理模式的运行分析(1)全程护理模式的基本模块1)门诊诊疗期间导医护士的服务2)住院期间责任护士的护理服务3)出院时的指导及康复期的随访(2)全程护理发展的阻力因素1)管理难题2)成本控制问题3)人员素质问题3.4.3全程护理服务的流程再造(1)服务流程再造及运行(2)再造流程的关键衔接点3.4.4全程护理服务的流程管理(1)流程管理概念(2)流程管理做法3.4.5全程护理服务的流程再造效果3.5过渡期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5.1过渡期护理模式概述(1)过渡期护理模式定义(2)过渡期护理模式地点(3)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象3.5.2过渡期护理模式要素分析(1)过渡期护理模式基本要素(2)过渡期护理模式工作内容(3)过渡期护理模式发展历程3.5.3过渡期护理模式特征分析(1)实施有效的过渡期护理具有挑战性(2)过渡期护士是实施过渡期护理的主体(3)过渡期护理模式突出综合性和个体化3.5.4过渡期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3.5.5过渡期护理模式对我国护理工作的启示3.6居家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6.1居家护理基本概述(1)居家护理概念(2)居家护理内容3.6.2居家护理模式发展现状3.6.3居家护理模式发展建议(1)采取多形式的居家护理(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3)完善居家护理操作常规(4)加强居家护理护士培训(5)协同社会各职能部门3.7FCC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7.1FCC模式的概念和内涵(1)FCC模式的概念(2)FCC模式的内涵3.7.2FCC模式的特征与原则(1)FCC模式的特征(2)FCC模式的服务原则3.7.3FCC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1)FCC模式在产科的应用(2)FCC模式在儿科的应用1)FCC模式在疼痛控制方面的应用2)FCC模式在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3)FCC模式在ICU护理中的应用4)FCC模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3.7.4FCC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FCC模式存在的问题(2)FCC模式发展前景展望3.8长期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8.1长期护理模式的定义3.8.2国际长期护理发展状况(1)国际长期护理的发展(2)国际长期护理的特点1)长期护理法规制度健全2)长期护理服务内容全面3)长期护理服务对象特色4)长期护理服务形式类别5)长期护理从业人员资格6)长期护理服务监督制度7)长期护理服务财政支持3.8.3我国长期护理发展现状3.8.4我国长期护理发展模式(1)家庭式长期护理1)服务特点2)服务形式3)服务局限性(2)机构式长期护理1)服务特点2)服务形式3)服务局限性(3)社区-居家式长期护理1)服务特点2)服务形式3)服务局限性3.8.5我国长期护理模式比较3.9无陪护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9.1无陪护护理模式概念3.9.2无陪护护理模式实施现状3.9.3无陪护护理模式存在问题(1)护理人力资源不足(2)患者过度依赖家人陪护(3)家属心理愿望及思想顾虑(4)对家属相关疾病护理知识的教育开展困难3.9.4无陪护护理模式发展建议(1)完善医院护理支持系统建设(2)加强护工和家属的陪护管理(3)利用激励措施,发挥护士潜力(4)探索合理的无陪护护理收费机制(5)发展社区护理,减轻医院护理负担(6)补充总量,分层级配置护理人力资源3.10远程医疗护理模式发展运行分析3.10.1远程医疗护理发展分析(1)远程医疗护理概念(2)远程医疗护理发展途径(3)远程医疗护理发展状况3.10.2远程医疗系统的构建探讨(1)远程医疗护理系统的构思(2)远程医疗护理系统的设计1)远程急救系统2)医学数据库和投稿系统3)患者信息远程管理系统4)远程医疗护理会诊指导系统(3)远程医疗护理系统的技术支持(4)远程医疗护理系统的管理制度(5)远程医疗护理环境下社区护士劫色(6)远程医疗护理系统建立的困难1)建立远程医疗护理系统费用昂贵2)远程医疗护理诊断的准确性偏低3)远程医疗护理系统安全性偏低4)远程医疗护理的立法有待完善第四章中国母婴护理模式与风险管理分析4.1母婴护理市场需求分析4.1.1妇女医疗护理需求分析(1)妇女疾病状况分析1)妇女疾病患病情况2)孕产妇死亡率3)孕产妇死亡疾病(2)妇女医疗需求特征(3)妇女医疗需求前景1)妇科疾病医疗需求前景2)孕产妇医疗需求前景4.1.2儿童医疗护理需求分析(1)儿童人口数量统计(2)儿童患病及死亡率1)儿童疾病患病率2)儿童死亡率(3)儿童医疗需求特征(4)儿童医疗需求前景4.2母婴护理模式及应用分析4.2.1产时护理模式演变(1)丈夫陪伴分娩(2)助产士导乐陪伴分娩(3)三位一体家庭式分娩4.2.2FCMC护理模式及应用(1)FCMC护理基本认识1)FCMC服务原则2)FCMC核心内容3)FCMC效果评价(2)FCMC模式VS传统模式1)基本理念2)服务态度3)服务方法4)治疗决定5)分娩教育6)房间设备7)服务环境8)医疗效果9)护理工作10)保护隐私11)分娩支持12)婴儿陪护13)探视陪伴14)顾客满意度(3)FCMC模式优劣势分析1)FCMC模式优势分析2)FCMC模式劣势分析(4)FCMC模式临床应用分析1)产科健康教育2)病房环境管理3)产时分娩支持4)产后护理工作5)出院指导及产后访视4.2.3早产儿护理模式及应用(1)早产儿生理特点1)外观结构2)体温调节3)呼吸系统4)神经系统5)消化系统6)肝脏及造血功能(2)FCC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1)FCC对早产儿父母的影响2)FCC在早产儿护理中的模式(3)FCC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4.3母婴护理风险与应对措施4.3.1母婴护理中存在的风险(1)孕产妇及家属护理风险1)孕产妇及家属认知的冲突2)孕产妇本身疾病导致的风险3)孕产妇特殊需求导致的风险(2)新生儿住院期间护理风险1)护理缺陷2)新生儿窒息3)新生儿烫伤、摔伤4)新生儿被掉包、被盗(3)医疗设施设备导致的风险1)医疗设施不安全因素2)医疗仪器不安全因素(4)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5)产科护士与患者沟通存在的问题4.3.2母婴护理中的应对措施(1)加强产科护理人员自身建设(2)加强护理风险管理(3)加强新生儿的安全管理(4)加强医院感染管理(5)推行同理心沟通4.4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分析4.4.1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意义4.4.2母婴护理实训中心研究现状4.4.3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的构想(1)实训中心装备建设(2)实训中心环境建设(3)实训中心功能建设(4)实训中心师资建设4.4.4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框架(1)产前检查室(2)待产、分娩室(3)婴儿沐浴间(4)母婴同室(5)配奶间第五章中国老年护理市场现状与前景展望5.1老年护理供需市场分析5.1.1老年护理需求分析(1)人口构成情况(2)人口老龄化现状(3)失能老人现状分析1)城乡失能老人总量2)城乡失能老人特征(4)老年护理市场需求状况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2)老年护理人员缺乏3)老年护理学科发展滞后4)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5.1.2老年护理供给分析(1)老年护理机构分析1)养老机构数量2)养老机构类型3)养老机构设施4)养老机构人员状况5)养老机构收住对象6)养老机构护理服务7)养老机构运营管理8)养老机构入驻状况(2)失能老人支持机构1)家庭的支持2)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支持5.2老年护理模式与探讨5.2.1老年护理模式分析(1)老年护理院1)概念2)适应对象3)优劣势分析(2)养老院1)概念2)适应对象3)优劣势分析(3)家庭病床1)概念2)适应对象3)优劣势分析(4)居家养老1)概念2)适应对象3)优劣势分析(5)社区照顾1)概念2)适应对象3)优劣势分析5.2.2长期老年护理模式探讨(1)社区-居家长期护理模式应成为首选(2)老年长期护理以全人护理模式为目标(3)建立独立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4)老年长期护理相关配套措施及时跟进(5)社会养老不能取代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5.3社区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5.3.1社区老年护理需求状况5.3.2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分析(1)国外社区老年护理发展现状(2)我国社区老年护理发展现状(3)我国社区老年护理存在问题5.3.3社区老年护理形式分析(1)老人院及老年公寓护理中心(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3)日渐老年护理服务中心(4)家庭探视社区护理中心(5)老年临终服务中心(6)社区福利及资源介绍中心5.3.4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形式(1)家庭病床(2)护理专家门诊(3)社区卫生服务5.3.5社区老年护理主要内容(1)家庭访视(2)健康体检(3)康复护理(4)健康教育及咨询(5)临终关怀5.3.6社区老年护理发展展望(1)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2)提高全方位的护理服务(3)发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5.4老年护理存在问题与建议5.4.1我国老年护理存在问题(1)老年护理机构运营不佳(2)老年护理供需矛盾突出(3)老年护理院功能定位不清(4)缺乏明确的保健评估标准(5)社区老年护理筹资渠道单一(6)老年护理队伍建设亟需加强5.4.2我国老年护理对策与建议(1)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法规支持(2)充分调整老年护理机构布局(3)改善老年医疗护理保障体系(4)加大老年护理政府投入力度(5)建立合理的老年护理评估制度(6)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网络5.5国际老年护理经验借鉴5.5.1日本老年护理对我国的启示5.5.2瑞典老年护理对我国的启示5.5.3美国老年护理对我国的启示5.5.4德国老年护理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中国老年护理供需现状市场调研分析6.1老年护理需求状况调查6.1.1调查区域老人基本情况(1)一般情况1)性别2)年龄3)文化程度4)职业情况5)婚姻状况6)住房情况7)照料情况(2)经济收入1)经济来源2)收入金额(3)经济支出1)经济支出状况2)医疗费用支出3)雇佣护理支出4)最高意愿支出(4)医疗保险参保情况6.1.2调查区域老人疾病和健康状况(1)疾病状况(2)健康状况1)行动2)自己照顾3)日常活动4)焦虑/忧郁5)疼痛/不舒服6)自我健康评分(3)护理需求6.1.3调查区域老人养老方式意愿情况(1)养老方式意愿1)养老方式意愿2)居家养老理由3)住养老院理由4)选择护理院/医院理由(2)对政府护理补贴的看法1)是否愿意接受2)补贴金额3)补贴方式4)筹资来源6.1.4调查区域服务提供第三方调查(1)持续接受如服务时间(2)主要服务需求(3)最适宜的服务方式(4)医院住院老人出院意向6.2老年护理供给状况调查6.2.1调查区域护理型医院服务情况(1)调查区域总体情况(2)调查区域服务情况6.2.2养老机构服务情况(1)总体情况(2)抽样调查情况6.2.3居家养老服务状况(1)总体情况(2)抽样调查情况6.3老年护理供需关系比较6.3.1老年护理供需估算依据6.3.2老年护理供需估算方法6.3.3老年护理供需估算结果第七章中国临终关怀护理模式与有效路径探析7.1临终关怀护理相关概述7.1.1临终关怀护理涵义(1)临终关怀基本概念(2)临终关怀护理内容1)基础护理2)饮食护理3)疼痛护理4)心理护理5)死亡教育7.1.2临终患者护理分析(1)临终关怀服务对象1)临终患者2)临终患者家属(2)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1)否认期2)愤怒期3)祈求期4)抑郁期5)接受期7.1.3临终关怀服务团队(1)团队组成(2)医护人员(3)社会工作者(4)宗教人士(5)志愿者7.2我国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运营7.2.1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分析(1)临终关怀机构数量(2)临终关怀机构类型1)临终关怀医院2)临终关怀病房3)家庭/社区临终关怀(3)临终关怀经费投入(4)临终关怀需求情况(5)临终关怀服务人员7.2.2临终关怀机构运营探讨(1)临终关怀机构运营困境1)缺乏支持,独立难支2)收费名目少,投入大盈利小3)观念意识落后,民众公信力不够(2)临终关怀运营有效路径探析1)发挥政府职能,营造市场氛围2)临终关怀的市场化前景展望3)临终关怀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4)临终关怀机构的市场试点设计7.3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与建议7.3.1世界临终关怀发展历程7.3.2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1)我国临终关怀发展历程(2)我国临终关怀社会需求(3)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特点1)局限性2)资源相对不足3)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急需7.3.3临终关怀发展对策建议(1)临终关怀服务形式的建议(2)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建议1)音乐疗法,帮助缓解患者疼痛2)注重姑息治疗,开发新型止痛药物3)关注心理治疗,重视临终患者个体需求7.4我国临终关怀护理模式与探讨7.4.1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演变7.4.2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分析(1)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1)基本涵义2)典型机构(2)宁养医疗服务模式(3)李义庭的“PDS模式”(4)施榕的“施氏模式”(5)新型的“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7.4.3临终关怀模式发展探讨(1)临终关怀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2)临终关怀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7.5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市场调研7.5.1调研背景(1)临终关怀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2)老龄化和高龄化进程加快(3)疾病谱的改变和不可逆末期患者7.5.2临终关怀机构调研(1)临终关怀服务机构(2)临终关怀服务能力(3)出院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数(4)出院病人患病分析(5)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服务(6)调查机构人员情况(7)调查机构固定资产状况(8)调查机构经营情况(9)一日住院调查情况(10)调查机构护工情况7.5.3社区老年居民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情况(1)临终关怀居民健康情况(2)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情况7.5.4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情况7.5.5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1)临终关怀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和系统性制度(3)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有待改善(4)临终关怀机构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5)临终关怀机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7.6不同患者临终关怀护理分析7.6.1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措施(1)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1)临终关怀的技巧运用2)临终关怀的隐私维护(2)癌症患者的护理措施1)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2)临终患者的生活护理3)临终患者的专科护理7.6.2儿童临终关怀护理现状分析(1)儿童临终关怀的必要性(2)儿童临终关怀的内容1)对儿童的支持2)对父母的援助(3)儿童临终关怀的进展1)国际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模式2)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进程7.7国际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经验借鉴7.7.1英国普林塞斯•阿里斯临终关怀养护院(1)机构发展概况(2)机构服务内容(3)机构管理情况(4)机构病房设置及利用7.7.2爱尔兰圣弗朗西斯科临终关怀养护院7.7.3加拿大罗雅尔•希克特利亚医院7.7.4芬兰加里娜科迪临终关怀养护院7.7.5德国Dr.M谢尔关怀病房7.7.6瑞士利文•努温基金临终关怀养护院7.7.7美国西部储备临终关怀养护院7.7.8国际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经验借鉴第八章中国社区医疗护理模式创新思路与建议8.1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分析8.1.1社区医疗护理供给状况(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2)社区卫生服务床位数量(3)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统计8.1.2社区医疗护理需求状况(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院人数8.1.3社区医疗护理发展现状(1)社区医疗护理特点(2)社区医疗护理发展现状(3)社区医疗护理人才现状1)社区护士数量及质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2)社区护士培养模式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3)社区护士素质要求与岗位吸引力的矛盾4)社区卫生服务地位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4)社区医疗护理发展建议1)探索社区首诊制2)加强社区医疗监管力度3)完善社区人才培养制度(5)社区医疗护理发展前景8.2国际社区医疗护理模式经验借鉴8.2.1国外主要社区医疗护理模式分析(1)以政府为主导的英国模式1)社区医疗资金来源2)社区医疗服务主体3)社区医疗监管制度(2)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模式1)社区医疗融资渠道2)社区医疗服务机构3)社区医疗政府组织(3)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新加坡模式1)社区医疗资金来源2)社区医疗多元竞争3)社区医疗机构配合8.2.2国外主要社区医疗护理模式比较(1)3种社区医疗服务模式的差异1)融资结构和方式的差异2)社区医疗机构形式差异3)社区医疗政府作用差异(2)3种社区医疗护理模式的共性1)政府承担对弱势群体的供给责任2)注重社区医疗机构与其他结构的配合3)家庭医生在社区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8.2.3国外主要社区医疗护理模式评价与启示(1)英国社区医疗护理模式评价(2)美国社区医疗护理模式评价(3)新加坡社区医疗护理模式评价(4)国外社区医疗服务护理对我国的启示1)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及人员的监督与评估2)实现社区医疗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分工3)发挥不同主题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积极作用8.3香港社区医疗护理模式经验借鉴8.3.1香港社区护理的主要模式(1)香港社区护理模式划分(2)香港社区老人院管理(3)香港社区老年日间中心(4)华富村社康护理中心(5)青衣村社区健康中心(6)香港护讯聆电话随访中心8.3.2香港社区护理的成效分析8.3.3香港社区护理模式对广东社区护理的启示(1)开辟多元化广东省社区护理服务模式(2)构建多元化广东省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所需的基本元素8.4我国社区医疗护理模式的创新构建8.4.1社区护理模式特点分析(1)社区护理服务内容(2)社区护理管理体制(3)社区护理人员短缺(4)优秀社区护理人才8.4.2社区护理模式创新举措(1)传统的社区护理模式1)“学院-社区”模式2)特殊人群的社区护理模式(2)社区护理模式的创新举措1)中西医结合2)管理模式创新3)护理模式制度创新4)护理模式机制创新8.4.3社区医疗护理新模式构建(1)政府政策财政支持(2)社区医护资源整合(3)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信息网络建立(4)社区医疗护理机构硬件设施建设(5)居民卫生保健意识普及及提高(6)社区医疗护理应急机制建立(7)中医中药的积极利用(8)社区医疗护理基金的建立(9)社区医护人员专业队伍培养8.4.4社区医疗护理和家庭护理相结合(1)家庭护理的优点(2)家庭护理工作原则第九章中国中医护理实施现状与发展研究9.1中医护理机构发展现状与前景9.1.1中医医院规模分析(1)中医医院数量统计(2)中医医院床位统计(3)中医医院人员统计9.1.2中医医院发展机遇与前景9.2中医护理理论发展与研究9.2.1中医护理理论基础(1)整体观念(2)辩证施护9.2.2中医护理的概念与内涵(1)中医护理的概念(2)中医护理的内涵9.2.3中医护理主要内容(1)中医整体护理(2)中医情志护理(3)中医饮食护理(4)运动保健和生活起居9.3中医临床护理现状分析9.3.1中医临床护理现状分析(1)中医护理人力资源(2)临床中医护理分析(3)中医护理管理体系9.3.2中医护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9.4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9.4.1中外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1)培养层次比较(2)培养目标比较(3)课程体系比较(4)教学方法比较(5)教育评价比较9.4.2我国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9.4.3我国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想(1)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想(2)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1)体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2)深化职业特质和人文素养形成3)重视中医传承与护理技能培育4)推进教学内容与执业能力融合5)加强实训环境与就业环境接轨6)实现考核评价与职业标准对接第十章中国医疗护理服务机构领先个案分析10.1医疗机构护理部发展分析10.1.1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组织架构分析(3)机构服务特色分析(4)机构师资队伍情况(5)机构教学科研分析10.1.2武警总医院护理部(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组织架构分析(3)机构服务特色分析(4)机构师资队伍情况(5)机构教学科研分析10.2母婴护理机构发展分析10.2.1北京爱贝佳月嫂母婴护理中心(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母婴护理项目(3)机构母婴护理模式(4)机构母婴护理价格(5)机构母婴护理人员(6)机构市场覆盖情况10.2.2北京红墙嘉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10.3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分析10.3.1北京老年医院10.3.2成都市老年康疗院10.4临终护理机构发展分析10.4.1上海市南汇区老年护理院10.4.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报告图表摘要图表12000-2013年中国注册护士数量情况(单位万人)图表22000-2013年我国注册护士数量(单位人)图表32000-2013年我国医护比情况图表42000-2013年我国床护比情况图表52000-203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发展预测(单位亿人)图表62000-2013年我国妇女常见病总患病率和两癌患病率变化趋势(单位1/10万,%)图表71990-2013年我国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单位1/10万)图表81996-2013年我国三类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单位1/10万)图表9消费者对选择医院生育时对主要因素的关注程度(单位%)图表102001-2013年我国儿童人口数量统计(单位万人,%)图表11我国儿童患病情况(单位%,‰)图表121991-2013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单位‰)图表131991-2013年我国三类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单位‰)图表14调查人群年龄结构分布(单位%)图表15抽样调查区域抽样调查老人一般情况(单位人,%)图表16抽样调查区域老人收入来源、金额及雇佣保姆情况(单位人,%)图表17抽样调查区域各老年人群每月费用支出调查(单位元)图表18抽样调查区域不同调查人群医疗保险参保构成比(单位%)图表19老人患病情况调查(单位人,%)图表20调查人群疾病状况分布(单位%)图表21抽样调查区域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单位人,%)图表22老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单位人)图表23抽样调查区域不同调查人群老人护理需求构成比(单位%)图表24抽样调查区域老年人群养老方式意愿及原因调查(单位人,%)图表25抽样调查区域老年人群政府护理补贴方式意愿(单位人,%)图表26调查人群愿意接受政府护理补贴的金额(单位元)图表27抽样调查区域四类养老护理服务调查(单位%)图表28医院住院老人出院意向(单位人,%)图表29各区县家庭病床建床及医生、护士配置基本情况(单位张,人)图表30抽样调查街镇医疗护理床位配置(单位张,%)图表31抽样调查街镇护理型医院医务人员配置构成情况(单位%)图表32抽样调查街道住院床位医生护士配比情况(单位张)图表33抽样调查街镇医疗护理机构护工基本情况(单位人,%)图表34全市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单位张,人,个)图表35样调查街镇养老机构床位、服务人员配置情况(单位张,人,个)图表36抽样调查街镇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单位人,%)图表37抽样调查街镇助老服务社服务人员基本情况(单位人,%)图表38抽样调查区域具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人数及比例(单位人,%)图表39未来上海市户籍老人及护理需求变动趋势预测(单位万人)
北京中研华泰信息技术研究院
姓名: 杨静 女士
手机: 15263787971
业务 QQ: 908729923
公司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东路19号中国铁建大厦
电话: 010-57126768
传真: 010-8495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