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景德镇手绘玲珑瓷器
http://whtcgy.联系人:杨经理联系电话:13638634256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北方郑州有柴窑,是周世宗造瓷器特设的窑。相传当时主管官请瓷器式,周世宗批状说‘雨过天青云***,者(这)般颜色作将来’”。于是柴窑匠师们按照统治者的要求,烧制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之间的关系,即瓷釉工艺技术是按照人们对瓷釉审美需求进行探索的。宋代官钧窑灿如晚霞、形如流云、变化莫测的窑变釉是否也有宋徽宗御批,按照“夕阳紫翠忽成岚”或“红似朝霞欲上时”的诗意去烧造?不得而知。作为瓷器艺术创作,究竟审美意识在先,还是工艺技术在先,我们姑且不先下结论。但是,首先我们要弄清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的辩证关系。由上述传说可知,如果只有审美理想,而没有具体可行的工艺技术去实现,审美是空洞的。相反,只有熟练的工艺技术而没有审美意识,也不能成为艺术。宋代瓷釉所展现出的色质之美,无不体现出精湛的技艺,同时又反映出时代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确切地说,瓷釉工艺技术是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而瓷釉艺术表现又给予工艺技术以引导和启迪。如果没有宋代陶工熟练地掌握还原气氛及还原与氧化交替转化的操作技术,钧窑瓷器就不可能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艺术效果;没有陶工有意识地控制烧成温度和采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工艺,汝窑、官窑等瓷器就不可能有釉层丰厚莹润,如美玉般的质感;没有陶工准确而恰当地控制烧成曲线,采用保温、慢速冷却等方法,建窑瓷器就不可能有形色如鹧鸪斑、油滴斑、兔毫纹的自然形象。诚然,如果没有美的发现及审美意识的引导和启迪,宋代瓷釉工艺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技术成就。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在烧制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发现引导或启发陶工们美的联想,于是有意识地“***”这种偶然,使偶然性转变成必然性,把偶然效果变成了必然结果。如瓷器釉面开裂(开片),本来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但宋代的陶工却在瓷器釉面开裂上发现了美的韵律,不仅利用这种工艺缺陷,而且更加追求和有意发挥。官窑、哥窑就是在胎料中增加紫金土的含量,加大胎中的铁含量,使胎与釉之间的膨胀系数差距更大,创制出冰裂纹、柳叶纹、鱼子纹、百圾碎等自然天成的纹理;同时还运用色料进行着色处理,形成金丝铁线般的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