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
价格:360.00
心理活动虽然人人都很熟悉,但是它如何发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心理活动是宇宙间***复杂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企图认识的重大课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是根本对立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现象:物质现象(自然和人等)和精神现象(人对事物的感受、记忆和思维等)。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知识条件的限制,人们不了解精神是肉体***的产物,误认为有寄寓在肉体之中、可以离开肉体***存在的***,由此便产生了***不死的观念。另外,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又极其薄弱,把无法解释和无力控制的自然力人格化,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观念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的臆想。以后,随着***的出现,***被看作是暂时附着于***,支配人行动的无形体的、超自然的、永存不朽的精神实体。这样便产生了形形***的唯心主义心理观。唯心主义心理观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心理观把心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客观事物是由个人的感知、观念、意志、情感等,即心理的东西决定的。如我国明代的王阳明(1472-1528年)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4-1753年)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年)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它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产生的。形形***的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精神”看成是***性的,认为心理、“绝心理学对精神”产生了客观事物。唯心主义者从根本上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是***荒谬的。既然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世界的本源,而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看做是心理的产物,这就使心理现象陷入不可捉摸和不可认识的困境。因此,唯心主义心理观与科学心理观是不相容的,只有唯物主义才能给心理现象以正确的解释。唯物主义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性的,而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虽然有各种说法,但都把心理现象看成物质活动的产物,是身体的机能,是在一定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心和物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如,战国时期的荀况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之谓天情。”他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精神,如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精神现象的产生是与身体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时的范缜也指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又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就是说物质的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物质的身体的作用,是从属于物质的身体的。身体***了,精神也就必然随之消灭。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1619-1692年)说:“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他认为,心理现象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辨别和感受。祖国***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心理与脑的关系。明代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年)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年)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论断,这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表现。但是,并非所有唯物主义者都能正确阐明心理现象。如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J.O.Lamettrie,1709-1751年)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庸俗的唯物主义者,如德国的毕希纳(L.Büchner,1824-1899年)、福格特(K.Vogt,1817-1895年)等人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出思想正如***分泌胆汁一样,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还不能完全科学地阐明人的心理现象。他们在解释心理现象时,脱离了人的社会性,脱离了人的历史发展,因而不了解心理活动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