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打人呢?
价格:360.00
昨晚,和榴去一个新的有图书的地方看书。刚一出门,就听见东侧有狂暴的哭闹声。我们大概看了一眼,夜幕下,好似一个妈妈和一个孩子。我们没有在意,走向北侧的垃圾桶扔垃圾。那对母女走过我们身边——原来是妈妈扯着孩子的领子,把孩子提溜着脚尖着地的走,外套一只袖子抓在手上,一边拖在地上,孩子的衣服被拎起老高,腰露在外边。两人一边前进一边吵着,孩子吵的同时一直哭着,妈妈吵的同时一直暴怒着。孩子:“你应该跟我道歉,你弄疼我啦。”妈妈:“我向你道歉?!我凭什么向你道歉?我弄疼你了?我怎么就不能弄疼你呢?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弄疼别人?!啊?!”这是他们经过时能听清楚的一段对话。我和榴面面相觑。要上车时,那母女正好过前边的十字路口到路的北边,和我们同路。但是在他们刚到达路对面时一个男子吼住了他们:“这是谁的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对待她?”妈妈这时就像一头被惹了的母狮子,更加火大了:“我自己的孩子,你管得着吗?关你什么事!”男人还不放弃,继续指责妈妈,妈妈强硬的对抗着。终于,男人不知怎么放弃了。妈妈暴怒下丢开孩子,自己快步前行。孩子哭着跑着追着。从仅有的一点信息推测:1、孩子打人了。还不是***次打人。还不是***次被教训。2、妈妈发火了。妈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妈妈面对自己的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妈妈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孩子打人这事,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小男孩小东(名字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小东长的比一般孩子高出大半头,能吃能玩,精力非常旺盛,在班里经常打哭小朋友。据老师描述,孩子从入园,就没坐住过板凳——上一节课15分钟的时间,他能打哭5个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说管不了他了,求老师看着。恰巧有次我见到小东爷爷接他放学,小东在闹着不知要干嘛,爷爷二话没说,把手里推着的自行车用力一摔,扔到地上,绕到小东面前,恶狠狠的说,“信不信我踹你!”我知道小东和父母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由此又可推测,小东的家里,每天都会有“揍你”“踹你”这样的字眼和行为。不可否认,孩子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生理因素。但更能解释孩子攻击行为的,莫过于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早期叫做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行为而习得行为,这些观察以某种形式存在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社会认知理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孩子的攻击行为:1、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谁也不是决定因素。比如:攻击性强的孩子会期望其他孩子对他产生有敌意的反应(个体),这种期望又使该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后果是其他孩子对这个孩子的行为更有攻击性(环境),从而又强化了这个孩子的***初期望(个体),而促进了他的攻击***的产生(行为)。2、模仿学习:班杜拉对学前儿童做了这样的实验:把孩子分成三组。都观看一场电影,电影里,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娃。三组儿童看到电影的结局不同。***组看到的那个人因为这种行为受到奖励;第二组看到那个人受到惩罚;第三组没有看到任何结果。看完电影后,孩子们被带到摆着***娃的房间。结果发现,***组孩子***具有攻击性,踢打这些娃娃;第二组孩子攻击性***少。对于上述的两个小孩,其实就是执行了班杜拉两个观点,首先模仿学习了身边榜样的行为,具有攻击性。路遇的小孩的妈妈是个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有火直接发,一则让孩子被惊吓,二则让孩子学会:要处理自己的情绪,就要发火,要攻击;小东呢,凡有不听话之处,即被“揍”,被“踹”,当然他面对其他小孩时也是如此——“我的要求你不答应,我就得以***收拾你啊”。还有的小孩,并没有从重要他人身上看到打人镜头,但是当***次稚嫩的小手误拍到家长脸上时,家长欣喜若狂,“我儿子会打人啦!这是巨大进步啊!儿子再打一下!”您这么夸奖孩子打人,孩子为什么不打人?这类孩子的攻击***就是家长强化的结果。然后,再进入环境个体和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促进了攻击***。而这两个孩子的家长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他们都在用更多的攻击***来治理孩子的攻击***。其结果呢?只能便于孩子学习到更多的攻击***和使用更多的攻击。——所以啊,有一句话很流行么,也很有道理: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父母。)
太原市万柏林区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业务 QQ: 69218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