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询师:信仰是什么
价格:360.00
“中国人缺乏信仰!”不知有多少朋友对我说出这句痛心疾首的话。相信类似观点大家也听说过吧。平时也有不少朋友在聊天时向我发问:你信仰什么?态度之随意,就像在问:你喜欢穿什么牌子的服装?在这些语境中的信仰,指的是哲学上、***上,有名称、成体系的、可以明确讲出来的信仰。然而,信仰不仅是***现象或者哲学概念,它首先是一个心理现象。如果换了心理学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任何人只要到了成年,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信仰。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心理现象———个人观念体系。在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G·A·凯利提出的“个人建构心理学”(personalconstructtheory)是对于个人观念体系***重要的总结。他认为,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大堆知识、经验、思想观点。它们并不是被零乱堆放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是彼此交织成一个体系,他称为“观念系统”(personalconstruct)。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体系,或者说,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制造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去解释他眼中的世界。既然构成了一个体系,那么不同观念在体系中的位置肯定不同。凯利对观念作了如下的划分:A.紧缩性建构(tighteningconstruct),指在预期事件中起不可改变作用的结构。比如“我不可以吸烟,因为它***健康”。有这个建构存在,当有人向你推荐某个品牌的***时,“请吸某某牌***”这个观念就不能进入你的建构体系。它的反面是松散性建构(looseconstruct),可以随具体情况不同而改变内容。比如“节假日我应该去旅行”。到了假期开始前,一则旅行社的广告便可以通过它进入你的建构体系。B.核心建构(coreconstuct)。一个人的建构仿佛有机体,有的靠核心,有的140靠边缘。越是靠核心的部分,越涉及许多外围建构,越不容易改变。比如,“我要诚实待人”,“人应该勤奋工作”等等,都属于核心建构。而对具体某个职业的认识,则属于外围建构。核心建构一旦改变,整个构念体系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奋斗了许多年的人会忽然想到:我这样拼死拼活有什么意思?不如好好享受生活。这样,他对具体事情的判断和选择就会发生大变。又比如“我应该做生意”是核心建构,那么具体做什么生意,和谁做,就是外围建构。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不要和***谈恋爱”。在这里,“******”是核心建构。具体***哪个***是外围建构。C.非渗透性建构(impermeableconstruct),拒绝新成分进入其体系的建构。比如,一位丈夫如果有“我妻子肯定忠诚于我”这个建构,就能阻碍周围的流言飞语进入其观念体系。和它相反的是可渗透性建构(permeableconstruct),即可以容纳新成分加入进来的建构。比如“A超市里商品很丰富”。如果附近B超市开业,他也可以接受“B超市里商品很丰富”这个观念,前者不排斥后者。D.管辖建构(superordinateconstruct),能包容其他建构在其范围内的建构。比如,一个学生认为“我应该学好今天这堂语文课”,这个建构包含于“我应该学好所有的语文课”,后一个建构又包含于“我应该学好每一门课”。在这个体系里,后一个建构对于前一个建构就是管辖建构。前者相对于后者则是“从属建构”。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凯利实际上只是划分了两类建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划分。一部分建构是核心的、管辖的、非渗透性的、紧缩性。另一部分则是外围的、从属的、可渗透的、松散的。紧缩性建构———松散性建构核心建构———外围建构非渗透性建构———可渗透性建构管辖建构———从属建构这种比较只在两个建构之间进行,一个比另一个更核心,更紧缩。如果是许多建构相比较,便自然形成一个阶梯。乙比甲靠近“核心”,但丙比乙更靠近“核心”。B比A“紧缩”,但C比B更紧缩。这样一阶阶上溯过去,我们***终会从一个人的心灵里找到***核心、***紧缩、***不可改变、管辖一切其他建构的几个建构。这就是一个人的信仰,尽管人们未必能明确地把它们讲出来,甚至未必自己能意识到,但它确实存在于那里,并且表现在行动中。比如,一个人只要还活着,没有***的企图,他必然在信仰“活着比死了好”这条原则。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诚友爱,他必然遵守“人应该关爱他人”这条信仰。事实上,任何一个人,或者说任何一个成年人只要在生活,没有陷入精神崩溃,他必然有纯个人的信仰,那就是他自己的哲学,他自己的***,那是他一切动机的根本和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