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古代地动仪雕塑择优推荐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天球仪。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浑象和浑仪统称为浑天仪。中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许多研究和发明在我国的科技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记得在中学所学的历史课本中,有专门的篇幅来介绍张衡和他发明的浑天仪。张衡在天文的研究中主张浑天说,故将其发明的这架观天仪器命名为浑天仪。张衡依据浑天原理而制成浑天仪,其形状是个球形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浑天仪分做内外几层,每层都可以转动,古代地动仪雕塑中间有个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轴和球体的接触有两个交点,即天球上的北极和南极。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古代地动仪雕塑在球的表面排列有二十八宿和其它恒星,球面上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夹角,分列有二十四节气。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不是仪。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比西方台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说,候风地动仪可以“预测”。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